馬新文
[摘要]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整合,能讓學生在生活中輕松學好數學。教師通過探尋生活類的數學影子、用準生活類的數學元素、靈活設計解決生活類的數學問題來助力學生深入學習,能讓學生在生活類的數學現象中建構認知,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習更務實、更高效。
[關鍵詞]生活化;解決問題;數學思考;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9)32—0091—02
“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才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這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它指明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從中找尋有利于數學知識嫁接的因子,使之成為學生有效學習數學的資源。對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留意學生喜愛的東西以及他們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引領他們去觀察、分析、思考、實踐等,讓數學學習更具活力。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生活親密接觸呢?
一、找尋生活類的數學影子
在教學中,要想把數學融于學生的生活之中,就要求教師善于解讀教材文本,掌握所教內容與生活有關的因素,再聯系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學生的研究活動提供場所,并創設溝通的橋梁,讓學生感悟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的道理,進而讓數學課堂活力四射。
例如,在“簡單的周期”教學中,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力公司的工人們安裝電線的場景,并引導學生說出工人們的操作要領。有學生說:“先埋下1根電線桿,再埋下1根,2根電線桿之間架起1根電線……”通過其他學生的表述,有學生在傾聽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并產生疑問:“電線桿數量和電線段數之間有什么關系?”教師放慢動畫,學生根據架起3根、4根……電線桿,形成初步的認知——電線桿數量比電線段數多1。
其次,組織男女生間隔站隊活動: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或是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因為是學生自己參與的活動,也是最為真實的活動,因此給學生的體驗也是最直接的,學習感悟也是最為深刻的。學生在站隊中發現,這樣的隊形中男生總是比女生多1個人。
最后,引導學生綜合分析以上兩個教學現象,反思現象背后的數學本質。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和集體討論得出結論:當兩種元素成一列,且首尾元素相同時,排頭的元素數量總比另一個元素多1。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充分把握知識所對應的生活原型,進而創設合適的教學探究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實踐、思辨等一系列的活動中有效學習。同時,也幫助學生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建構科學的數學模型,為學生高效學習數學保駕護航。
二、用準生活類的數學元素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選用那些緊扣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元素,將它們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自然、熟悉的情景中感知數學,就能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觀察、操作與辯論提供機會,更為他們的數學思維提供試練場。
例如,在“千克與克的認識”教學中,“克”常見于小包裝的零食袋上、飲料瓶上等,學生是幾乎不關注的,因而感知是模糊的,印象是淺顯的;“千克”的使用范圍雖廣,但因為學生的真實生活中常用的質量單位是“斤”,所以學生對“千克”的了解幾乎是空白的。這些因素積累起來就成了學生學習“千克”和“克”的障礙。為此,教師就應找準該部分知識與學生生活的連接點,進行有序引導,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的生活經驗。
首先,引導學生回憶陪同家長到菜市場購買食材的經歷,并把購買食材的信息與大家分享。學生的匯報有“爸爸買了3斤白菜、1斤肉和1斤魚。”“奶奶買了10斤蘿卜、2斤雞蛋,還有5斤冬棗”……此時,教師趁勢引導學生:“哎!同學們,老師發現你們的匯報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元素,是什么呢?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學生回答:“斤,它可以表示雞蛋、肉有多重。”“那怎么和老師這節課要講的單位不一樣呢?”通過設置疑問,讓學生把注意力聚焦到“千克”上。
其次,教師播放課件,展示畫面:1袋面粉25千克,1袋大米20千克,1桶食用油4千克……接著向學生提問:“怎么播放了這么多,都沒有看到‘斤呢?是不是老師帶來的材料有錯誤呀?”“不是的,這個我也看到過,我家買過1袋白糖,上面就寫著1千克。”學生的陳述讓自己的生活經驗與這些信息有了沖突。此時,教師追問:“千克表示多重的物體?它與斤有關系嗎?”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思辨活動。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拋出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在分享中實現思維碰撞:斤是質量單位,是一般性的生活用語,而千克才是真正的質量單位,它是規范的,是具有通用性質的。
從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教師努力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融合在一起,科學地實施溝通與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究,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讓學習充滿情趣。
三、解決生活類的數學問題
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是加強學生領悟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學生解題能力和積淀數學素養的重要舉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研究生活類的問題,把它與學生所學知識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一個用知識思考、用知識研究問題的場所,讓數學課堂精彩紛呈,充盈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例如,在“圓的面積”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較為系統地整理所學內容,并指導學生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去思考相關的數學問題。對此,教師設計這樣的一組問題:我們看到的下水道的井蓋一般都是圓形的,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萬大爺有一塊長31.4米的竹籬笆,打算圍一塊菜地,他怎樣圍菜地面積才是最大的?
真實的生活化問題,學生司空見慣了,但是從未去思考其中的數學奧秘。對此,教師結合教學,引導學生解密這類現象,促進學生數學思考習慣的養成,加速圓的相關知識的科學建構。學生在同伴互助、師生共探等活動中逐漸領悟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下水道井蓋為什么要做成圓形?一是圓的直徑是相等的,無論井蓋怎樣翻動,都不會滑落下去。而正方形井蓋則沒有這種特性,它的對角線很長,翻動井蓋就不能完全蓋住井口。二是周長一樣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有利于工人們操作。還有就是圓形的井蓋沒有棱角,也利于工人們下井進行作業等。
同理,學生還會運用圓的面積計算原理,推導出萬大爺應將菜地圍成圓形。當然,隨著學習的深入、思維的拓展和視角的演變,學生也會探究出“如果菜地可以利用一面圍墻的話,那圍成半圓的面積是最大的”問題。
從上述案例中看出,用數學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既能幫助學生領悟知識,掌握知識的應用規律,又能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本領,并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學會數學思考,學會創新求異。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而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讓數學學習更加有效。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化的資源引領學生去解讀生活現象,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此類活動中促進數學知識的有效建構,幫助學生將數學學習向縱深漫溯,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朝氣。
(責編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