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娟
[摘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手腦操作”使學生的身心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和諧發展,從而產生求知欲。“手腦操作”、反思、聯想可以讓學習更高效。
[關鍵詞]操作;腦力;思維發展;活動經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9)32—0088—02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由此可以看出,重視“手腦操作”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那么,如何讓學生“手腦操作”,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動手操作,積淀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當下,很多教師的教育理念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采用滿堂灌的形式,而是把課堂歸還給學生,強調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知識。而動手操作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整個知識探索的過程,增加學生的記憶力。
小學生天性好動,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何不根據小學生的這一性格特征開展教學呢?在課程教學中,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這無疑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掀起一股求知的熱潮。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一些小棒。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擺出這些圖形。學生在擺的時候會發現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都需要四根小棒,三角形需要三根小棒,由此就知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有四條邊,三角形有三條邊。在動手操作擺長方形的過程中,如果四個角不是直角,擺出來的圖形有可能是平行四邊形。學生就會知道在確定圖形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描述邊的關系,還要描述角的關系。在推導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問:“把兩個相等的三角形拼到一起,會是一個什么圖形呢?”學生動手操作后就會發現兩個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由此就可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高。學生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就會對面積公式印象深刻。
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知識的探索,就改變了原先教師硬性輸入的教學方式。這兩種教學方式相比較,可以發現,動手操作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腦力操作,內化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都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直接記公式、記結論。學生沒有思考,就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么來的,思維沒有得到鍛煉,也就沒有理解題目的含義,那么在解題時就會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下手。
高爾基曾經說過:“我們在勞動過程中學習思考勞動的結果,我們認識了世界的奧秘,于是我們就真正改變生活了。”由此可見思考的重要性。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對小學數學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勤思考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境,設置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之后回答問題。情境:小明和小紅相約要去游樂場玩,他們要先在某地會合,小明已經達到目的地,小紅還未出發,小明需要告訴小紅“從你家出發向東北方向走”,假如你是小紅,你能否找到小明呢?學生經過思考會發現,這個方向描述得并不準確,應該說出東北方向的角度,可以補充條件“你從家出發朝北偏東30度的方向走”。教師提問:“你們認為小紅這次可以找到小明了嗎?”學生經過思考又發現,沿著這個方向走需要走多遠呢,并沒有明確的距離,再補充“沿著這個方向行走500米”。以上探究過程完成后,學生就知道如果要描述位置,就要說出具體方向和距離。
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去思考,學生思考之后,對知識點就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知識點就不會容易被遺忘,這樣學習效果就會更加顯著。
三、回顧反思,提升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學生在學習知識一段時間之后,要引導學生及時復習。與此同時,還可以把新知識、舊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發現知識點之間的共性。學生在回顧反思的時候,還要引導他們想辦法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而做一個歸納總結。
舉個例子來說,學生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時候,需要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個正方體,正方體的六個面都寫有數字,從不同的面展開,各個面的數字的位置關系就不相同,需要學生根據各個面之間的關系,選擇出正確的展開圖。學生在選展開圖的時候要想選出正確的展開圖,就要排除疑惑性的答案。這十分考驗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在教學完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不妨回想一下,學生原先學過什么知識。不難發現,學生曾經學過觀察物體,就是從正面、側面、上面去觀察物體,這個知識點也是考察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那么在引導學生反思的時候,何不把這兩個知識點聯系在一起呢?在分析正方體展開圖的時候就可以從三個面去觀察正方體,前面、側面、上面這三個面是相連的,根據這三個面的關系去想象其他各個面上的數字處于什么樣的位置。而且在復習三視圖的時候,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正方體、長方體擺在一起,然后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去觀察物體,鍛煉空間想象力。空間想象力只要多練習,就能有所提高。數學畢竟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見,回顧反思的重要性。其實,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味地不斷向前,有的時候需要停下來去回顧反思一下之前學過的東西,這樣才能及時查缺補漏。
四、聯想激活,運用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學生學完數學知識后,要學會運用它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數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如何構建數學和生活之間的橋梁呢?靠的就是學生的聯想,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學生要學會聯系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妨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學過的知識不能應用于實際,對我們沒有幫助,只是為了完成作業,這樣的學習有意義嗎?當然沒有意義。新課標指出、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那么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呢?舉個例子來說,小張是五年級一班的班長,五年級一班上周進行了數學測試,他需要幫助老師統計成績,了解一下全班的學習狀況,小張如何做好成績的反饋呢?這個時候何不聯想一下曾經學習過的知識?聯想之后發現可以應用統計的知識,將全班的成績都收集起來,利用計算器或者是電腦,統計出全班成績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統計完成之后,需要思考是報給老師成績的中位數、眾數還是平均數呢?中位數是一組數據中間的一個數或是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最多的數;平均數是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數。對比這些數后會發現,用平均數作為全班成績的參考值最為合理。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張通過自己的聯想,運用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就很好地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學生要善于由實際問題聯想到學過的知識。這也是思維發散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甚至能夠燃起學生的創新火花。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注重“手腦操作”,將一定的課堂時間歸還給學生,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如此一來,便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責編 黃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