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靜
對于目前的所得稅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進行分析,可以采取對比分析方法,要找到二者之間區別,同時明確二者差異基礎上實現良好協調。本文主要是關于企業所得稅法與會計準則關于收入的差異協調研究,以供相關專業人士進行參考和借鑒。
自從二十四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企業所得稅法和會計準則二者之間就存在著差異性,同時是社會的熱點爭議話題。所得稅稅法和會計準則之間關于收入計量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性,同時如今社會上偷稅漏稅現象日益嚴重,需要相關人士加強所得稅與會計準則關于收入差異協調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同時可以促使企業實現健康穩定及可持續發展。
企業所得稅和企業會計準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中主要差異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使用主體不同、核算依據不同、目標不同、對業務判斷標準不同等等。
1.1使用主體不同
企業會計核算主體就是企業,主要是遵循會計制度針對于企業財務狀況進行計量、確定和報告,同時真實地反映企業實際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等,進而為目前企業債權人、企業股東以及企業管理人員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例如,對于企業管理人員以及企業股東而言,更加需要獲得影響企業未來經營決策相關信息和數據,另外,對目前企業債權人而言,可以通過財務會計信息來了解企業發展狀況,充分了解企業是否具備良好償債能力。但是,稅務會計核算的主體不同,其主要征稅機關通過使用會計信息來進行分配金額,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
1.2核算依據不同
目前費用以及收入確認上,財務會計和稅收會計存在著核算依據的差異性,財務會計和稅收會計雖然都是將權責發生制作為核算的基礎,但是,對于目前的財務會計而言,應當遵循相關性原則,謹慎性原則以及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1.3目標不同
企業會計和稅收會計二者在目標上面存在差異性,根據會計準則規定指出,財務會計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經營成果,財務狀況、現金流量信息,真實地反映企業管理情況,有助于管理人員根據會計信息進行科學合理的經濟決。策但是所得稅法目標是對于社會分配進行規范,同時保障國家財政收入提升,通過采取稅收經濟杠桿對于經濟進行優化和調節,由于目標分離,所以要針對于會計要素進行確認和計量在標準上明顯存在差異性,這就需要企業管理人員針對于會計準則進行明確,避免混淆稅收和企業會計二者之間關系,二者間關系混淆則無法切實保障企業經營成果可以得到準確核算,同時無法對于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真實反映。
1.4對業務判斷標準不同
目前會計處理的過程當中,存在著一部分業務需要會計人員依靠自身經驗以及專業知識進行合理的判斷,例如,稅法則需要規定企業業務,不能進行憑借經驗進行估算,同時收入取得以及費用扣除方面應當保障明確性,要具備合法依據以及需要經過相關機關批準,只有這樣才能夠準確確定允許抵扣稅額以及應繳納稅額,另外稅收會計還應當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還要遵循要對于現金流量,財務經濟狀況以及企業經營成果等進行反映,只有這樣,只要企業發生稅法所規定納稅項目就可以要求企業依法納稅。
暫時性差異主要是資產賬面價值要比計稅基礎價值要大,納稅過程當中不需要對于其他方面因素加以考慮,如果未來階段企業應納稅額增加就增加未來繳納稅額,同時增加了企業未來經濟利益,企業承擔了一定負擔。所以永久性差異,就是稅法和會計損失費用收入等方面確定缺乏一致性,這樣造成了應稅收益和會計收益二者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如果一旦產生則勢必永遠存在,不會后期存在轉回問題,永久性差異包括下列幾種類型,第一會計準則確定為收益,但是稅法當中不將其確定為應稅收益,例如通過國家債券得到的收入;第二,會計準則當中不將其確定為收益,稅法卻將其作為收益,例如自制產品用于投資或者工程項目當中;第三會計準則將其確定為損失或者是作為支出型費用,但是在稅法計算的過程當中卻不將其加以扣除,例如各種罰款罰金或者滯納金等等。
綜上所述,企業所得稅法與會計準則關于收入的差異較多,主要體現在使用主體不同、核算依據不同、目標不同、對業務判斷標準不同等等,尤其是應當引起相關人士高度重視,同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協調,進而促使企業實現健康、穩定以及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