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人語
2020 年10 月15 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美育迅速成為話題中心。
“美育”概念最早見于席勒的《美育書簡》,他認為美育可以解決現代化進程中人性分裂的問題,從而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統一。早在20 世紀初,“美育”的概念便隨著西學東漸的熱潮被引入中國,王國維談道:“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也十分認可并重視美育,他說:“美育以陶冶我們的情操為目的,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素養。”事實上這些提法,可以說是對春秋時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思想一以貫之的繼承。
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系統中從來不缺乏美育的內容,只是將關于藝術審美的科目集中放置到“藝術教育”的統籌之下。“藝術教育”與“美育”是從字面上便可輕易區分的詞匯,但在實踐中卻被部分學校被混為一談。顧名思義,“藝術教育”的目的性更為明確,詞眼在于“教育”,目標是教會學生一個具體的技能,如繪畫、音樂、舞蹈等。而“美育”的概念實則更為廣闊,它傳達的應該是一種理念和能力,而非具體的某一個技能。除藝術創作、欣賞等能力之外,美育既可以宏觀到哲學、美學、倫理等層面,也可以細微到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
本期,我們將重點關注美育及其在校園教育中的實施問題,帶領讀者更全面地認識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