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注重自身教育思維的發散與延伸,有意識地給學生拓寬課堂教學的范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提升。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能很好地實現課堂教學培養目標。
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開放性,讓學生以多樣化的視角看待具體問題,提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開放性,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課程,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一些開放有趣的實例和理論知識的教學進行融合,通過對這些實例的觀察與分析快速活躍學生的思維,并且引發學生對實例背后包含的知識原理的思考。這能夠讓學生在分析探究的基礎上更快地理解相應的知識原理,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
比如在給學生講解“物態變化”這部分知識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演示水再次沸騰的實驗,讓裝有已經沸騰的水的燒瓶離開酒精燈。大部分學生基于生活經驗都會猜測水會停止沸騰,但是大部分學生會沒想到澆上冷水時,水還能再次沸騰。大部分學生會對這樣的實驗現象表示不解,由此展開了開放有趣的實驗探究,思維受到充分激發。在這種良好的學習背景下學生會慢慢形成對這個知識的理解,有了這樣的學習基礎后教師再給學生分析知識原理,學生理解起來會更加輕松。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鍛煉。教師在課堂上應多給學生提供實驗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以實驗探究為依托發現知識,建立對于理論知識的認識。這會讓課堂學習的趣味性更強,學生能夠在實踐的基礎上加深對知識的認識,且能夠感受到物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體現。
比如在教學“平面鏡”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通過實驗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會科學的神奇,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事實證明,這樣做既能使學生知識掌握得扎實,又能使學生體會到物理是一門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學科,是用實驗來說話的。學生經過自己的動手實踐后能夠更快地建立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知,學習的效率會更高,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會更為牢固。教師可以多嘗試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實驗空間,讓學生的學科能力得到發展與鍛煉,并且增加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要想讓學生在物理課程的學習上效率更高,加強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治學態度非常重要。學生要認識到,任何的學習收獲和成長前期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只有抱有研究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治學態度,在研究中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夠獲得成果。教師要從初中階段就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治學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更加積極投入,幫助學生樹立化解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和阻礙的決心。
仍然以《物態變化》的教學為例,在探究水的沸騰的規律的實驗中,學生要保持半蹲姿勢來讀取溫度計的示數(因為視線要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示數是每隔半分鐘記錄一次,故需要長時間保持這個姿勢,同時還要觀察水中氣泡的變化。在整個實驗過程,學生不僅需要注意力十分集中,還需要克服身體上的疲累,這讓學生懂得科學成果的取得不是輕而易舉的,有助于學生內在良好治學態度的激發。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完成實驗過程,也會讓學生建立好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有信心克服各種難關。這能幫助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更加順暢,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