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貢麗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中醫科) 編輯/丙丁


中藥湯劑是中醫臨床應用最早、最多的劑型,它起效快、易吸收、作用強,能隨方加減,反映中醫中藥的用藥特點,自商代伊尹創制以來一直沿用至今。明代李時珍說:“凡服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藥者,魯莽造次,水火失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徐大椿在《醫舉源流》中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病雖中病,而煎法失度,當必無效。”可見,中藥煎煮得法,對臨床療效至關重要。
但是,由于湯劑煎煮過程繁瑣,費時費力,藥液攜帶不方便,已不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煎煮中藥麻煩,服用不便,不少患者放棄湯劑而轉向口服液、膠囊等劑型。但湯劑可臨癥加減,應用靈活,更適合個體化給藥治療。所以,中藥代煎業務便應運而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方便患者、適應現代生活的作用。隨著各種中藥煎藥機的問世及不斷更新,中藥代煎因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攜帶及服用方便、包裝衛生、保質期長、藥液均勻等優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和接受,中藥代煎呈現日益增長之勢。

代煎藥液與自煎藥液是否存在差別?從中藥煎藥機投入使用之時直至今日,在患者、醫生、藥師以及研究人員中存在爭議,也有大量實驗研究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是,因為中藥湯劑本身成分復雜,不同的方劑評價指標差異較大,且不同的研究中自煎藥液與代煎藥液均在煎煮條件、煎藥器具、操作人員、藥材質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研究結果亦不相同。
每天都有不少門診患者在開完中藥后向醫生咨詢:中藥到底是自己煎好還是代煎好?現在吃中藥調理身體的人越來越多,“代煎”還是“自煎”的確是個問題,不過代煎和自煎兩者療效有無差別目前尚無定論。
有研究顯示,同一單位的煎煮水平,也存在上下波動的不穩定性,但使用煎藥機的代煎機構自身比對所得結果相差較小。而采用手工煎煮的代煎機構自身比對結果相差較大。手工煎煮方法因每次浸泡時間、煎煮時間、煎煮次數、火力大小、藥汁多少等因素,以及煎煮人不同,都能造成差異。所以,所得結果偏差較大。其中,煎藥人具有的相關中藥常識、藥理知識、浸泡時間、煎煮時間和煎煮次數,又是中藥煎煮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直至今日,針對兩種煎藥方式,探討更適合的研究方法,仍然是現在中醫臨床藥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許多患者拿到代煎的中藥后都會有些疑惑:為什么代煎中藥的顏色要比自己煎的藥湯淡呢?是不是代煎中藥煎制的時間太短了?
煎藥機煎的中藥,藥材外面有無紡布袋包裝。傳統煎藥,藥材直接置于煎藥鍋內煎煮。雖然差別只是一個無紡布袋,但這個小袋子卻能過濾藥液中的大量淀粉、樹脂和其他不溶性成分,所以機器煎藥的濃度和口感都相對要清淡一點。
煎藥機是高壓密閉的裝置,煎藥時藥材不會接觸空氣。傳統煎藥則會將中藥暴露在空氣中。大家都知道,切開的蘋果暴露在空氣中切面顏色會變深,中藥也同理,藥材中的酚類、蒽醌類等成分易被空氣氧化而顏色加深,所以傳統方法煎出的中藥顏色會相對更深。
家里煎藥的時間,特殊品種除外,我們一般建議第一煎控制在30分鐘左右,第二煎控制在20分鐘左右。但還是有很多人會覺得煎的時間長一點點,效果會更好一點。可往往是,煎的時間長的同時也會導致藥材中一些無用成分的溶出,表面上覺得顏色深了,但實際上有效成分并沒有增加。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導致機器煎出的藥比傳統煎藥感覺要淡一些,口感也不一樣。但是,一般不影響藥效。
2009年,原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醫療機構中藥煎藥室管理規范》。規范對醫療機構的煎藥室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規定。這也說明了國家層面對中藥代煎工作的關注與重視。隨著此項制度的推進、落實與逐級檢查,醫療機構中的中藥代煎工作會更規范,讓患者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