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辦法》對網絡運營者在數據收集、處理使用、安全監督管理三方面作出了要求,包括企業利用用戶數據和算法推送新聞信息、商業廣告時,應標明“定推”字樣、并為用戶提供停止接收定向推送信息的功能等。
無獨有偶,本月5日,APP專項治理工作組也就《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擬規定,APP利用用戶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新聞、廣告等,若未提供終止定向推送的選項,將被視為未經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對于兩份意見稿的出臺,昨日多家互聯網企業都對本報記者表示,還在關注和學習其中的要求,暫時沒有太多意見,而法律界的專家學者們則大多予以肯定,認為意見稿不僅重點針對了當前社會各界對個人信息安全領域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有利于切實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公共利益。
5月29日,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李旻從法律的角度指出,《辦法》存在三大亮點。
首先,《辦法》明確要求“制定并公開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且強調“如果收集使用規則包含在隱私政策中,應相對集中,明顯提示,以方便閱讀”,突出信息使用規則的重要性,以便個人信息主體享有充分選擇權。此外,對“網絡產品核心業務功能運行的個人信息”以外的信息,網絡運營者不得因個人信息主體未同意收集而拒絕提供核心業務功能服務。


第二大亮點,是針對當前業界熱議的網絡廣告和精準營銷是否涉及侵犯用戶隱私的話題。李旻表示,與《電子商務法》要求競價排名結果需顯著標明為“廣告”的規定相類似,《辦法》要求利用用戶數據和算法推送新聞信息、商業廣告需顯著標明“定推”字樣,并為用戶拒絕接受定向推送信息提供選擇權。此外,對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自動合成新聞、博文、帖子、評論等信息需顯著標明“合成”字樣,針對以往屢禁不止的網絡水軍利用技術手段自動刷貼、刷評論的行為,《辦法》嚴令禁止以謀取利益或損害他人利益為目的自動合成信息的行為。

《辦法》第三大亮點,是明確針對新型數據的安全管理。比如針對網絡爬蟲等抓取網頁的自動化手段,明確限制在不妨礙網站正常運行的范圍內,并列明具體的訪問收集流量不得超過網站日均流量三分之一;針對“大數據殺熟”等歧視性推送行為,其要求網絡運營者開展定向推送活動應誠實守信,嚴禁歧視、欺詐等行為。
對于這份新的《辦法》,趙占領認為,不管是新聞信息等各項主業的推送、推薦,還是為了提高投放精準度的各類網絡廣告、商業廣告,都是適用的,所以實質上是適用于大多數網絡經營者的。
艾媒咨詢分析師李松霖對記者表示,一旦按照征求意見稿正式出臺后,將對企業(網絡運營者)數據收集、處理使用、安全監督管理等方面做出相關規定,明確了企業的職責,促進企業相關服務的合規化。另一方面,雖然這種規范化可能會對客戶流量(如定向推送廣告業務減少)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促進行業內容凈化提升,改善了用戶體驗。
但李松霖也指出,《辦法》實施、執行的難點有二:“一方面難在監督,在對網絡運營者的監督中,全面和細致的監督到網絡運營者在數據收集、處理使用的方方面面,在用戶端若不建立統一的投訴平臺,也很難解決用戶的舉報難、投訴難,立案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難在定責,網絡運營者在數據安全方面若違反規定,如何視其情況為其定責,關系到懲罰措施和力度的問題。”
李松霖認為,5月5日發布的關于《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的相關規定,是對現存問題的有效規范。此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規,其實也有對網絡運營者對于信息收集的相關規定,只不過在明確責任和監督方面還是存在執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