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翔
引言: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推行與國際會計準則從理念上保持一致,對市場結構造成了深遠影響,體現了我國對世界會計發展的良好適應性,并與國際會計政策、執行方針不斷貼合,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支持。新會計準則從全面性、整體性、實操性上都有良好體現,能夠為企業解決財務問題提供幫助。
我國財政部門在 2016年年初制定了新會計準則初稿,并在 2017年 5 月25 日印發落實,其中結合了國際財務報表準則,并參考了金融機構發展形勢,對已有會計準則采取全面性優化,在新準則的要求下,企業資產管理開始向著現代化轉型,尤其是對于金融資產的規定更加精細化,例如:《金融資產轉移》、《金融工具劣跡披露》、《金融工具計量》等等,這也將企業財務工作推向更加規范的高度,以更加明確的標準改善了以往會計審核精準度低、財務管理隨意、資產定值混亂等問題。
以往企業準則中金融資產劃分為四類,均建立在金融工具計量的基礎上,分為:1、公允價值計量變動納入相關損益的金融資產;2、能銷售的金融資產與企業貸款;3、有到期投資價值的金融資產;4、可出售的金融貸款等,四種金融資產分類界限不明顯,且種類劃分界限模糊,在分類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在具體投入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對企業會計財務信息的精準性、規范性造成負面影響。而在最新出臺的會計準則變化要求中,明確提出,金融資產分類需要更新,按照 企業運行模式、合同現金資產流動效果來劃分資產類型,三類資產類型轉變為:
1、公允價值計量納入其他收益的資產;2、利用公允價值計量變動更新的當期損益資產;3、利用成本投資攤分的金融資產等。將傳統的四類金融資產更新為三類,有效明確了不同資產類型的劃分區域,同時還能夠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有效行,為會計人員處理業務提供可靠準則[1]。
以往企業會計準則的算法為“已發生損失算法”,通過該算法處理金融資產 減值的財務問題,按照證據來處理企業金融資產發生的意外損失,以此來開展提 前資產減值,這種算法在“事后”進行,有一定的疏漏,會影響企業財務管理的進度。新會計準則中明確表示,要將這種已發生損失算法更新為“預期損失計算”,通過市場調查、財務波形圖計算來預測未來企業金融資產可能會發生的信用損失, 并基于此做好提前資產減值的準備,有效降低信用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活動開展 效率。資產減值算法的改變能夠有效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對于經濟風險可以做 到及時預警,并針對性的展開處理與預防,例如:常見的信用風險、資金風險、市場風險等等,利用“預期損失算法”能夠推進企業對信用數據、評級的利用效 果,在了解前期情況后做到及時預警,提高風險識別意識,有效增強其面對經濟 環境的能力。
會計工作的核心目標是為了提高數據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保證工作開展的穩定有效,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充分依據,而以往企業在實際運行中,財務人員過于服從領導人員,導致會計數據失真問題頻頻發生,例如:偽造發票、虛報數據、數不對賬等問題,而新會計準則中明確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強化崗位責任劃分,有利于矯正數據失真問題,提高財務控制的有效性。另外,在新會計準則中明確對固定資產、職工薪酬、股權投資相關問題提出了要求,所以企業在未來發展進程中,需要結合準則內容,對自身財務管理作出合理調整,讓全體人員都認識到崗位責任的重要性。
從一定程度上來看,企業實際經營情況需要依靠財務報表來實現全方位評價, 這種評價不單單是對凈資產的記錄,而是需要結合企業發展實際盈利狀況來判斷。以往企業會計財務報表的數據重心放在了利潤表上,隨著新會計準則的推行,這 種報告內容將轉變為資產負債數據。根據《長期股權投資》規定,投資企業對于 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需要使用成本核算方式,單一的現金收益只能被看做當期 效益,所得稅需要按照資產負債表來進行所得稅的詳細確定,并按照資產負債表 來科學評價企業實際財務情況[2]。
結論:綜上所述,為加快與國際接軌的腳步,我國頒布了新會計準則,這代表了國內會計理念的更新,對于市場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自從我國加入WTO 后,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新會計準則能夠有效從結構、內容、責任等方面革新。相關工作人員要加快對準則認知,更新自我工作理念,發揮出企業會計管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