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麗萍
近年來,世界地震頻發,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不穩定等巨大威脅。中國是全世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造成的人口死亡占到全部自然災害的54%。因此,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越來越受關注。就應急醫療物流而言,目的就是能最大程度的治療更多傷員,減少人員傷亡。大多數學者是對應急醫療物流單方面問題進行研究,即醫療資源分配、醫療設施選址和傷員后送。本文對現有的國內應急醫療物流的研究進行梳理,系統地介紹在應急醫療物流方面的研究現狀,并指明未來應急醫療物流問題的研究方向。
在應急醫療救援過程中,對醫療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能有效地提高災害發生后對傷員的服務效率。易宣齊和胡志華[1]提出了一個救援中心和多個受災點之間的傷員運輸需求和物資需求單元化從而達到協調轉運的優化分配模型,通過最小化總車輛運輸時間選擇最優路線集合。潘新超等[2]考慮了將傷員運送至醫院后接受救治并隨時間流動而造成醫院容量動態變化,在醫院容量和道路運輸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分別從單災害點多醫院和多災害點多醫院兩方面建立醫療資源的分配優化模型,以傷員等待救治的時間最小化為目標。
自然災害發生后,救援組織要對傷員救治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映,能夠提高傷員的生存率。因此,對醫療設施正確選址尤為重要。如孟燕萍和黃有方[3]考慮應急救援需求多階段時變特征,構建了一個以所有醫療救援中心在每個階段救助工作量的最大值最小化為目標的救援中心多階段選址模型,以均衡多階段應急醫療救援中心的醫療服務量決策問題。
由于大規模自然災害發生后短時間承受大批量傷病員救治需求,傷病員后送成為必要手段。因為轉運對象是傷員,需要考慮的傷員傷情和生存能力等傷員自身因素,造成了傷員后送問題相對較復雜。如劉紀寧等[4]對地震發生后的傷員進行有效及時檢傷、救治、后送轉運,同時研究數據表明,有效及時檢傷和后送轉運對救治傷員至關重要。莫修明等[5]以縮短整個轉運時間為目標,在大規模突發事件導致的運輸情況不確定條件下,建立傷員轉運的隨機多點運輸模型,分別用lingo程序和貪婪算法求解,并驗證了用lingo程序比貪婪算法求解更有效縮短轉運時間。崔璇等[6]考慮災害發生的突發性和破壞性,以及救援車輛物資的有限性導致傷員心理狀況發生變化,提出以最小化疏散時間、疏散成本和等待心理代價為多目標的混合整數規劃模型。
災害應急救援過程中,常需要將救護車、醫護人員等應急醫療資源分配到災區和應急醫療設施點,醫療資源分配-醫療設施選址的集成問題研究是醫療設施選址和醫療資源分配達到最優化配置,以達到最大效用。如杜海艦等[7]根據地震災害傷員傷情特點,采用概念模擬的方法,研究地震災害傷情分類發生規律以及傷病員在帳篷醫院的流動過程,并最終通過救護直升機直接后送至區域救援中心及提出救護直升機數量優化配置方案。
應急資源調度-應急醫療救援的集成研究不僅要對應急救援過程中的食品、被子、帳篷等救援物資進行儲備和分配,還要對傷員采取快速有效的救援措施,保證傷員的存活率。如陳剛等[8]為了解決應急物流系統中的設施選址和應急物資分配問題,在應急物資供需的不確定的信息環境并用概率分布及三角模糊數描述情況下,建立多商品、多式聯運、多階段及多目標的應急物流選址分配模型,探究模型中不確定性約束條件的轉化方法,并采用epsilon約束法對模型進行求解。
通過對上述文獻研究發現,國內已經對應急醫療物流問題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發展。應急醫療物流的研究角度和問題不同,往往也會帶來不一樣的研究結果。從上述分析中容易發現,國內學者對應急醫療物流的研究主要從確定性問題、不確定性問題、單目標、多目標等多角度展開。同一個角度的研究,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得到的結論也存在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