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彤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廣州 510006)
義利觀,是一種經濟倫理思想,中國倫理歷史思想史中關于如何對待仁義道德和物質利益的基本觀點,代表了先秦儒家義利觀的根本。價值觀的構成是復雜的,分析價值觀體系必須依托一定的時代背景,在特定的社會生產力條件和社會背景下才能有辯證的結果輸出。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多次提出正確義利觀,正確的義利觀是大學生思想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既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有對馬克思主義義利觀的超越,是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新型義利觀。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西方文化的交融入侵,致使大學生的義利觀發展變化更為頻繁。因此,新時代大學生義利觀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引導,對意識形態安全、行為規范和社會穩定有一定的意義,培育新時代正確義利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
通過文獻整理研讀,學者們對義利觀的現狀和發展有一定的認識,趙萍(2016)認為,傳統的價值取向是“重義輕利”,傳統正確的義利觀是“義利并舉”,社會主義的義利觀應該是有一定的物質利益,但是與國家命運、集體和他人利益相關聯的義利觀。趙淑茜(2018)認為,大學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價值觀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新時代道德與利益的沖突變化相比之前更加頻繁。大量文獻表明,大學生的義利觀宏觀上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互聯網時代的影響,對于個體而言受家庭教育、青少年生活和學習經歷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總體而言,目前大學生的義利觀的發展趨向是積極向上的。
通過查閱經典和最新文獻、回收354 份有效問卷以及對典型人物進行實地訪談,歸納總結出以下當代大學生義利觀發展現狀存在的典型問題。
在問卷調查中,在義務教育和傳統家庭文化的影響下,97.06%的大學生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標,做到明是非、辨善惡、知榮辱。并且認同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社會義利觀的總體發展情況,尤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義利合一”和“義利并重”的精神特質以及中國共產黨倡導的“為人民服務”精神。但也存在著少部分受非主流媒體影響而標新立異的 “憤青”,崇洋媚外,對于國內少數極端現象無限夸大,惡意傳播負能量。然而,清醒的認知并不能代表行動上能夠與思想完全保持一致,在問卷調查中設置了幾個社會現象,例如:“警察辦案受到村民惡意為難,是否會挺身而出? ”時,18.63%的大學生選擇義不容辭,挺身而出,4.94%的人選擇明哲保身,視而不見。由此可見,在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輿論的影響下,大學生在“見義勇為”“重義輕利”的現象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表現更為明顯的是“義利并重,二者兼顧”。追根溯源,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思想觀念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個人的思想價值定位受到傳統道德、國家榮譽、市場經濟以及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導致個人意識與外在行為出現一定的偏差。在價值觀多元化的轉變過程中,價值多元化、價值社會化、價值經濟化日益明顯。大學生在實際表現中,往往會不經意地表現出傳統價值理念與新的價值理念的沖突與掙扎。
在資本主義中的教條中,強調個人利益為先,淡化了集體利益。中國經濟市場化以后,大學生接受的市場經濟教育理念是等價交換,實現利益最大化等觀念。無疑,大學生的經濟觀念和價值取向會有所改變,在選擇上金錢至上,利益為重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在問卷調查中,77.45%的大學生在金錢對于幸福指數的選項中認同“有一定的金錢保障就行,生活得充實最重要。”22.55%的大學生認同“金錢與幸福成正比例的關系,錢越多越幸福。”沒有受訪者認同“金錢有沒有無所謂,開心最重要。”。部分畢業生的職業選擇也體現出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在就業問題上,更多地會考慮城市富裕、收入較高、福利待遇較好的選擇,把當兵入伍、西部計劃和基層就業作為首選的人數少之又少,或者只把其作為考取公務員的其中一種就業方式。由此可見,部分大學生在不斷的成長和學習中逐漸樹立起個人意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時逐漸被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侵蝕。在社會上,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往往又簡單粗暴地以個人的財富價值作為標準。因此,在和平年代,當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沖突時,大學生更多的是偏向于實現個人價值,忽視了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相對于傳統單一的社交環境和落后的資訊獲取渠道,社會多元化的格局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也產生相應的影響。多元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思想形成、社會認知和行為約束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在一些消極的社會現象中,大學生的接受程度提高了,甚至是覺得“情有可原”“情理之中”。在問卷調查中,有一半的大學生在“舍己為人”的看法中認為“這是一種高尚的品德”,40.20%的大學生認為“不太贊同,這只是社會推崇的價值觀。”9.80%的大學生認為“不贊同,只要做好自己就好。”問及“是否愿意在實際生活成為以義為重的人”時,78.43%的人表示不愿意,覺得這種人生活得太辛苦了,不值得。由此可見,部分大學生在開放、發展、民主社會建設的背景下,對于消極社會現象和突發事件的接受度提高了,更多的只是在家做“鍵盤俠”,而不會深入思考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新時代的科技經濟發展對中國傳統義利觀產生了新的火花,同時,輿論媒體的導向也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加之大學生自身發展受到社會、傳統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個性的影響,使得義利觀的教育方式和引導途徑亟須根據新時代的變化而做出改革。
傳統義利觀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馬克思主義義利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馬克思主義義利觀是社會主義義利觀的重要起源之一,結合中國國情,馬克思主義義利觀在中國生根發芽,蓬勃發展,對社會主義思想建設有重要意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義利觀、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理論課的質量直接對大學生義利觀的影響有根本性的作用。只有當理論知識入心入腦才能讓大學生真正樹立正確義利觀的意識。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設置目前還存在內容過于生硬死板,形式傳統簡單,缺乏時效性等問題。另外,教師在日常理論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義利觀教育也應該滲透在專業課中,如今教學方案中專業課的教育學時遠遠超于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高校應有意識地讓專業課教師使用引導性語言,言傳身教的方式把義利觀教育推行到專業課教育中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除了理論課的學習,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設置應該也要體現義利觀的教育引導。豐富的校園生活是大學生向往的,但目前學生機構和社團組織的第二課堂活動更多的是專業知識比賽、培養興趣愛好方面。而思想教育意義深遠的,活動形式又深得學生喜愛的少之又少。寒暑期的社會實踐可以組織不同的學生群體到各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體驗式教育以及進行支教、志愿服務等正能量的實踐活動。使得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讓愛國主義思想、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艱巨,大學生信息獲取渠道更多樣,更容易被海量、便捷的數據信息所吸引。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大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和日常生活交流模式,然而,信息多樣化讓我們更難甄別信息的真假偽劣,多方媒體的解讀可以在瞬息間把原本信息歪曲,甚至是被反動勢力利用,把反面輿論推到風口浪尖。高校應充分利用官網、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以及論壇等平臺,創新思想教育學習模式,及時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角度主動推送中共中央最新思想解讀、國家政策宣講、時政新聞以及時事熱點。在網絡開放交互平臺,及時發現意識形態危機和不良失實輿論的苗頭,掌握網絡信息的主動權。同時也要加大非官方新媒體平臺的監管,防止輿論失控。
在價值觀多元化,義利觀受沖擊的今天,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基本正確,但少部分依然存在知行不一,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有所增長和道德約束有所放松等問題,高校通過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在第二課堂推動多種形式義利觀教育活動,豐富網絡新媒體平臺建設等途徑做好義利觀的培育工作,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感染力,促進新時代社會主義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