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特殊教育學校 施 偉
作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圍繞小學作文教學展開探討,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通過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和提升閱讀能力,穩定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標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貫徹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教學理念。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承擔著重要的教學功能,其特點表現為工具性和人文性,故落實核心素養培養是作文教學的關鍵環節。核心素養具有豐富的內涵,指一個人學習在生活中體現出來的修養、知識和綜合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需要重視實踐性和綜合性,偏重于學生學科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作文指導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結合聽說讀寫四個基本環節,滲透中外優秀的文化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其審美水平和道德修養,塑造小學生高尚的人格和個性,培養愛國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應以興趣為先、習慣為本,不斷優化課堂,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順利實現傳授寫作技巧和發展表達能力的核心目標。要依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興趣設計作文教學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打造快樂輕松的語文教學課堂,提升教學效率。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擁有興趣,學生才會改變消極的學習態度。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其綜合能力。
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作文指導必須以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為前提,重視興趣的激發,培養語感,傳授寫作技巧。如在開展《爬山虎的腳》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做朗讀指導,帶領學生仔細品味文章,學習文章的主題和精華,體會作者細膩的文筆,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中心,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圖片等,輔助作文指導,創設積極的課堂互動教學氛圍,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生活是學生獲取寫作靈感和素材的重要途徑,作文指導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依據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感受整合教學,在拓展小學生閱讀視野的基礎上,為提升作文能力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劃分學習小組,在課堂上互動交流,逐步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整合素材,使文章內容翔實動人,寫出內容與情感兼具的優秀文章,提升小學作文教學的質量。
作文指導是學生表達技巧和寫作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徑,生活化的閱讀教學為小學生的寫作注入了活力。譬如指導“家人,親情”為主題的寫作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互動討論,分析發生在身邊的案例,關注讓自己感動的某件小事或者某個人,挖掘素材背后的真善美,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學生要憑借個人的理解能力寫作和構思,真正把所思所想在作文中表達出來,提升寫作水平。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依據小學生實際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開展作文指導,其核心是增強小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作文指導的基礎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寫作技巧,鍛煉表達能力。教師應對聽說讀寫四個環節進行設計,遵循科學有效的作文教學指導理念,逐步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作文教學的高層次目標是增強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學科核心素養,而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是小學作文教學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它可以真正發展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表達能力。
小學教材是開展作文指導的重要依據之一,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開展寫作指導,有利于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在小學四年級《游山西村》教學完成后,依據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應用活動,找到詩歌意象山、水、柳、花之間的聯系,并對此深入解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其情操。課后要求學生完成一篇“景物描寫”的作文,學生可以描寫自己熟悉的校園、社區或者是田園風光,強化寫作技巧的運用,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發展 。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嚴格按照新課程改革要求,融合核心素養和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能幫助小學生深刻理解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推動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