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軍,朱彪,孔維麗
(曲靖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云南曲靖 655011)
云南省的很多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基礎教育還比較落后。少數民族地方的基礎教育與漢族地方的基礎教育相比較,無論是在考分上,還是在綜合素質方面,少數民族小學生都不及漢族小學生,少數民族地方的基礎教育普遍落后,經濟現狀也相差很遠。教育部雖然先后出臺了不少促進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政策,但效果不太理想。該文提出了在少數民族地方實施雙語教學想法,希望能給在少數民族地方工作的教師一些參考的東西。在部分少數民族地方實施雙語教學,該文只是提出了一些方面的建議,作為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士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為促進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的發展、探索尋求新的路子。這樣,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就能夠加快發展的步伐,實現義務教育均衡性發展的宏偉目標。
民族雙語教學是指在少數民族地區使用雙語(民族語與漢語)進行教學的過程。我國是漢語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多語種國家,這樣的基本國情就決定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會用雙語進行教學。
在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過程中,對進校的學生直接用漢語進行教學,小孩子們也許什么都聽不懂,整天只是坐在教室里發呆,最終導致教學的失敗。教師只有用他們的本民族語言作為橋梁,逐漸建立起漢語與本民族語的聯系,使學生們能聽得懂、學得會,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
在舊屋基鄉的苗族生活地區,由于山村離城較遠,地勢險惡,交通信息出不發達,村民們還過著靠打獵謀生,靠種一些玉米、蔬菜來自給自足。在他們心里,根本就不懂得讀書是怎么一回事,讀書有什么好的。于是,小孩子們都待在家里,根本沒有接觸到教育,因此給他們的心靈產生一種“教育離我們很遠”的想法。小孩子們一旦從小就養成這種不良的心理,到以后接觸更高的教育避免不了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心理障礙。但如果從小就給他們進行教育,那么他們學習的能力會比較強,具有較強的學習潛在能力。
近年來,在提倡文化多樣性保護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我國教育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對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的發展給予高度的重視[3],給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2005年5月中旬,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一文,極大地推動了全國各地義務教育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義務教育工作已經起到巨大的成就。但不能忽視的是,有好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教育的發展還比較落后,與城市里的差距更是明顯,其根本原因就是本地方的雙語教學不到位,小學生無法獲得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很多少數民族居住地,本身的經濟條件又差,如果不靠國家的優惠政策,當地的學生大多數上不了學,但如果只有了解國家義務教育政策,但沒有雙語教學的實施,他們沒有一個語言的過渡,也根本聽不懂知識,這就談不上什么義務教育發展的均衡性了。
每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展中都會形成一套自己的語言符號系統,其中這套語言系統里蘊含著很多深厚的民族風趣、民族智慧和民族精華[2]。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化,如果這部分消失了,那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中華民族這種燦爛的文化也會消失,因此,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應該從小做起,從義務教育抓起。
我國是由廣大民族組成的,只有我們56 個民族同心協力,相互幫助,和睦相處,才有中國的長治久安。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國早在幾年前就給予高度的重視。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民族地區自治機關相應的“根據情況,從小學低年級或者高年級起開設漢語課程,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等法規和規則,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5]。國家已經用法律、法規的形式來保護和發展雙語教學,這有利于各民族的科學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民族的平等和團結,對民族的長遠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少數民族的居住特點比較特殊,他們基本上是住在同一鄉、鎮,或者是某一地帶之上,出現大小各異的聚居現象,導致他們都習慣用本民族語言交流,這樣一代代的傳下去,后來的人們根本沒有想到另外一種語言——漢語。于是在他們思想上根本不存在漢語的說法,這樣就會使他們無法與外界交流,無法進行經濟往來,這就是導致他們落后的根本原因。
在雙語學科教學中,我們根據教師、學生的情況以及試驗階段的側重點的不同,將雙語學科教學分為滲透、整合、教學模式的創新、加強教研工作、經驗交流等階段。
4.1.1 肢體語言階段
教學中恰當運用肢體語言,可以幫助小學生理解活動內容,潛移默化的習得漢語。在漢語活動中正確發揮肢體語言對有聲語言的輔助作用,將使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相互補充,達到最佳教育效果。教學中用非常正式的漢語授課時,民族小學生很難不懂;但在此過程中伴以手勢或動作,小學生就很清楚了。長此以往,小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聽懂了這類語言。由于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在許多詞語的學習中,也可運用肢體語言,自然引出詞語的發音,給幼兒最直觀形象,也最深刻的印象[6]。
4.1.2 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創新階段
在民族學生較多的學校采取民語、漢語雙向授課方式,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增加漢語課時量,漢語課時從以前的每周10 個課時增加到15 課時,強化漢語教學,數學課、科學課、思想品德課采用漢語授課,同時增設民汗雙語課,由民漢雙語教師授課,其他學科用民族語授課。雙語實驗學校按照教學大綱開齊、開足課程,數學、科學、社會使用漢語文全日制統編教材,用民族語或漢語授課,漢語采用自治區新編漢語課本[9];語文、思想品德美術、音樂、體育等使用民語系全日制統編教材,用母語授課,重點加強漢語的教學。
4.1.3 加強指導工作和教學研究階段
一是雙語實驗學校由教育行政部門直接管理,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了雙語試點學校領導小組,負責對試點工作的宏觀管理與督導。二是教育局對試點負有完全的管理職責,一名主管業務的人員具體負責試點學校的指導與管理,普教、教研、督導及實驗學校校長、骨干教師加強聯系,經常性開展教學研究。三是建立了試點學校檔案資料,普教、教研室每學期及時總結成績、發現問題、提出建議,掌握了各種資料數據,尤其在加強試點班教育教學工作的力度,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上,做出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使試點工作在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上不斷發展。
4.2.1 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
自教育部普及義務教育以來,特別是對西部地區的義務教育的高度重視,對云南的基礎教育起到巨大的幫助。在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廳、縣教育局的大力幫助下,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地區雙語教師的師資、雙語教材、雙語人才的培訓、宣傳推廣等方面,從經費上來說卻是一項耗資巨大,代價昂貴的系統工程。要在這些地區搞好雙語教學,如果沒有教育部大量投入的經費,沒有政府財政上的大力支持,雙語教學就無法順利地開展。
4.2.2 開展雙語教材、讀物和編譯工具書
少數民族雙語教學中仍存在一個顯著的問題,那就是雙語教材的編寫與開發落后的問題。少數民族雙語教材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可讀性不高,大多數還停留在掃盲識字教育的水準,且民族文字閱讀材料和課文讀物也比較缺乏,使小學生除在上課時能接觸到雙語外,在生活的其他地方根本接觸不到,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大力開發民族雙語教材、讀物和編譯工具書,為學生學習雙語做準備,為教師的雙語教學作鋪墊。
為了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均衡性,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教育的差距;為推進羅平基礎教育又好又快,和諧的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現狀,擺在教育者面前的問題中,在少數民族地方實行雙語教學,當然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少數民族地方實施雙語教學,不僅要從學生做起,還要從教師做起。堅持科教興國,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少數民族小學生全面、協調的發展,真正實現民族的團結,基礎教育的均衡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