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華
CSVD指顱內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與小靜脈發生病變,導致腦白質與深部灰質腦受損,致使認知功能、神經影像學與病理學發生改變,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健康[1]。伴隨CT與磁共振(MRI)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CSVD的檢出率得到很大提升,據調查,在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CSVD占比超過45%。本文分析丁苯酞對CSVD患者認知功能與血流灌注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CSVD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56.5±5.1)歲;合并高血壓20例,血脂異常12例,糖尿病8例。對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44~67歲,平均年齡(55.5±4.5) 歲;合并高血壓19例,血脂異常15例,糖尿病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 CT或MRI檢查與MoCA、MMSE評分確定為CSVD 并認知功能損害;患者家屬知情。排除標準:老年癡呆、重度抑郁與嚴重神經缺損者;合并惡性腫瘤、心肺肝腎功能衰竭者;有藥物過敏史或近期服用同類藥物者;顱內大動脈疾病、顱外頸動脈狹窄、心源性栓塞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小梗死者。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對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壓、血糖、血脂,調節循環。觀察組在常規基礎上采用丁苯酞治療,丁苯酞軟膠囊3次/d,0.2 g/次口服,均在飯前30 min后服下。兩組持續治療1個月,即為1個療程?;颊叻庍^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與不良反應,同時停止服用其化轉變智力藥物。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血流灌注參數,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使用MoCA、MMSE 評估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得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受損更輕[2]。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均接受64 排螺旋 CT 灌注成像檢查,計算腦血流灌注參數變化情況,包括CBF、CBV、MTT。分析兩組治療過程中的安全狀況,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MMSE、MoCA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MSE、Mo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血流灌注參數對比 治療前,兩組CBF、CBV、MTT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BF、CBV、MTT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對比(±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灌注參數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灌注參數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過程中,所有患者血、尿常規均處在正常水平,心、肝、腎功能也維持正常。對照組發生1例頭暈、血壓降低的情況,調整降壓藥劑量后恢復到正常;觀察組發生1例燒心表征,未作處理,后自行消退。
據流行病學調查,在我國CSVD所誘發的腔隙性梗死,在缺血性腦卒中占比達到25%~50%[3],而CSVD誘發的卒中是一種亞臨床(無癥狀)卒中,其特點是具有隱藏性,連續性發展,其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腦卒中損傷腦組織有所區別,主要表現是逐漸對患者思維、情緒與人格造成損傷,最終演變成血管性癡呆。這些小血管處在腦循環靠終末端位置,基本上無側支循環,發生缺血性損傷的幾率極大,若無法改善病因,恢復正常血運,就會致使白質呈現連續性發展與不可逆轉的慢性缺血性損傷,最后導致認知功能降低,甚至變癡呆。
臨床上,CSVD是指顱內小動脈與微動脈血管疾病,其會擴散到直徑在40~200 μm間的穿通小動脈,它們主要處在皮質下白質和(或)腦室旁四周大范圍的白質區域[4]。在整個大腦體積中,白質基本占據50%,其作用就是將大量神經軸突與大腦皮層灰質相連,從而連接皮層、皮層下灰質,組成完整的功能系統。腦白質是神經網絡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神經行為的結構基石。白質發生病變就會損傷其自身的連接功能,從而中斷各功能區域的聯系,最終神經行為功能發生障礙[5]。大腦白質具有兩種解剖學特點,而這些特點決定白質與神經行為功能的關聯性。①額葉白質能夠讓額葉與大腦其他部分產生獨有的普遍關聯,在同皮層下普遍連接的前提下,并促成頂葉、顳葉、枕葉的相互關聯,利用上枕額關聯頂葉、枕葉,利用下枕額束關聯上顳葉、枕葉,借助扣帶回關聯上頂葉、顳葉,憑借鉤狀束關聯上顳葉;②與左側大腦半球對比,右側大腦半球白質與灰質的容積更大,特別是額葉白質。正是基于以上這些解剖特點,才確定了彌漫性白質病變會導致以下功能障礙產生,即額葉功能、注意系統、視空間技能、情感功能等,然而彌漫性白質病變并會太多影響到語言功能與運動功能[6]。引發小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腦小動脈或微動脈病變導致,這些小血管處在腦循環比較接近終末端的位置,基本上無側支循環,所以極易產生缺血性損害,若無法有效排除病因,讓血流恢復正常,就會致使白質產生慢性缺血性損害,這種損害呈現出連續的、進行的、無法逆轉的特點,最后結果就是降低認知功能,甚至出現癡呆。
丁苯酞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于自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結構相同,其脂溶性極高,很容易穿透血腦屏障。臨床通過動物藥理藥效實驗發現,丁苯酞的藥理包括:①消除微血管痙攣,讓腦缺血范圍的軟腦膜微動脈管徑得到恢復,并加大血流速度;②能夠維持血管結構的完整,擴充缺血區域有效灌注微血管數量,推動產生新血管;③對線粒體功能進行保護,緩解腦細胞水腫,轉變腦缺血誘發的認知功能障礙;④減少細胞內 Ca2+濃度,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比例,阻止神經細胞衰敗,對抗血小板凝聚[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MMSE、Mo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BF、CBV、MTT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運用丁苯酞治療CSVD效果突出,能夠有效轉變 CSVD患者的認知功能,加大病灶部位的腦血流量,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