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王烈宏
宮頸癌(cervical carcinoma)作為婦科腫瘤內的一種常見疾病,其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1]。大量文獻研究表明,宮頸上皮內瘤變(CIN)進展為宮頸浸潤癌的主要原因是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史,其占疾病發病率的99.8%[2]。宮頸HPV感染檢查對宮頸癌的預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接診收治的60例宮頸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討論女性宮頸高危型HPV感染低氧環境下JB蛋白聯合中藥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接診的60例宮頸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8~65歲。采用電腦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33.66±9.30)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01±1.06)年。對照組年齡22~55歲,平均年齡(35.61±11.90)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00±1.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宮頸HPV感染診斷符合《產婦科學》標準[3],顯示為HPV(+);②患者均成年,且有性生活史,患者非哺乳期與妊娠期;③患者肝功能與腎功能正常;④就診前3月沒有接受過任何治療;⑤依從性較好,均簽署同意書;⑥無盆底放射治療史。排除標準:①確診為宮頸上皮內高度瘤變、宮頸癌;②有近期妊娠計劃患者;③合并有嚴重的臟器疾病;④合并有神經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⑤對本文涉及的藥物過敏患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中醫治療。中藥為加味健脾方,基本方為黃芪30.0 g、白花蛇草30.0 g、蜀羊泉15.0 g、黨參12.0 g、莪術12.0 g、白術12.0 g、茯苓12.0 g、懷山藥12.0 g。1劑/d,早晚服用。持續治療6 d,共治療3個療程。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低氧環境下JB蛋白治療。于患者非月經期,禁止性生活24 h,使用專門的采集刷插入宮頸外口,在鱗柱交界位置,轉動8圈。將采集刷取出,折斷后將其放入到樣本瓶內,擰緊瓶蓋。選擇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技術,進行宮頸HPV-DNA檢測和分型,增加低氧環境下JB蛋白治療,具體方法為患者平臥,兩腿分開,將敷料推入陰道深處,1次/d,1片/次,1 g/片,同時聯合應用中藥(用法及用量與對照組一致)治療。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HPV轉陰情況以及兩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包括帶下量多、帶下黃色、帶下異味、帶下濃稠積分及總積分,積分越低越好;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文獻[4]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帶下量多、帶下黃色、帶下異味、帶下濃稠積分及總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帶下量多、帶下黃色、帶下異味、帶下濃稠積分及總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帶下量多、帶下黃色、帶下異味、帶下濃稠積分及總積分與本組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兩組患者HPV轉陰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轉陰率為80.0%,高于對照組的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PV轉陰情況對比(n,%)
2.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6.7%,高于對照組的4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文獻研究表明,全球每年因宮頸癌喪失性命的人數不斷遞增[4]。結合權威資料,2016年國際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每年新發宮頸癌病例為78945例,每年死亡例數為21654例。HPV是一種雙鏈無包膜DNA病毒,分子量為8.0 kB,包含了DNA核、蛋白衣殼。HPV在某些組織上有較高的特異性,一般集中在鱗狀上皮與皮膚上皮。
HPV是一種可分為高危型、低危型且特異性較高的嗜上皮性病毒,宮頸上皮內瘤變發生與進展為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是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宮頸上皮內瘤變是一組與浸潤性宮頸癌密切相關的癌前期病變,可反映由宮頸非典型增生(輕-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潤癌的系列變化的病理演變過程。
趙欽[5]學者研究表明,國際研究表明,HPV病毒負荷量、宮頸癌變有密切關系,隨著患者HPV病毒攜帶量的增加,患者宮頸癌變發生率也不斷提升,表明宮頸病變程度較大。國外權威資料顯示,HPV被判定為致癌病毒,是目前人類腫瘤發病中的唯一致病病毒。目前研究結論證實,通過有效預防HPV,可避免宮頸癌的發生。目前臨床就宮頸癌治療,多選擇干擾素治療,就具有帶下癥狀的患者,改善效果并不顯著。從中醫學角度出發,宮頸感染HPV病變在中醫范疇內被劃分為“癜瘕”“陰瘡”“帶下”范疇,病癥類型較多。主要可判定為外邪侵襲、腎虛、肝氣郁結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帶下量多、帶下黃色、帶下異味、帶下濃稠積分及總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轉陰率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趙珂等[6]學者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6.67%高于對照組的43.33%,HPV轉陰率為80.00%高于對照組的40.00%,觀察組的整體效果優于對照組,與本文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西寧地區女性宮頸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升療效與HPV感染轉陰率,改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