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邦 趙珊珊 高惠榮 唐書鈺 賈迎夏 楊小波
1.陜西省咸陽市中心醫院精神科,陜西咸陽 712000;2.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心理衛生科,陜西西安 71006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典型的精神類疾病,發病過程中常會出現認知功能的損害[1-2]。隨著病程的遷延和發展,導致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精神衰退或精神殘疾[3-4]。精神分裂癥具有病程長、難治愈、易反復發作等特點,且在治療期間由于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藥(APS),對患者的肝功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并有可能引起糖脂代謝紊亂,導致代謝綜合征[5-6]。據相關報道顯示[7-8],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人群中脂肪肝的發生率要高于其他人群,推測脂肪肝的發病可能與精神分裂癥有一定的關聯。因此,通過調查精神分裂癥患者脂肪肝的發病因素,分析影響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發脂肪肝的預防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以陜西省咸陽市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近期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診斷患者脂肪肝的發生率,并以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討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脂肪肝發生的危險因素,以期為精神分裂癥并發脂肪肝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30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診斷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9]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病程>2 年;③均采用藥物治療干預;④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原發性肝臟疾病;②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肝癌;③妊娠哺乳期婦女、未成年;④基礎資料、臨床資料缺失或不完善;⑤有倫理學爭議。
對納入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院治療期間進行超聲檢查和肝功能檢查,評估判斷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并發脂肪肝的發生率,脂肪肝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脂肪性肝病專家委員會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 年更新版)》[10]中的診斷標準:①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 g,女性<70 g;②排除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全胃腸外營養、肝豆狀核變性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除原發疾病臨床表現外,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區隱痛、肝脾腫大等非特異性癥狀及體征;④可有超重/內臟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亂、高血壓等代謝綜合征;⑤血清轉氨酶和谷氨酰轉肽酶水平可有輕至中度增高;⑥肝臟影像學表現符合彌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學診斷標準;⑦肝活檢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學診斷標準。凡具備上述第1~5 項和第6 或第7 項中任何1 項即可診斷為脂肪肝。
根據患者的脂肪肝診斷結果將其分為脂肪肝組和無脂肪肝組,每組150 例,對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吸煙史、飲酒史、病程、學歷、居住地、家庭年收入、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病史、APS 應用數量進行統計比較。對其進行單因素分析,并通過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期間并發脂肪肝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探討。
采用SPSS 21.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學歷、居住地、家庭年收入、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而兩組BMI、病程、高脂血癥病史、APS 應用數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精神分裂癥并發脂肪肝的單因素分析
以表1 中單因素分析結果作為多因素分析的資料樣本,以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發脂肪肝為因變量,賦值:0=脂肪肝未發生,1=精神分裂癥并發脂肪肝發生,以表1 中P <0.05 的影響因素為自變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結果顯示,BMI、病程、高脂血癥病史、APS 種類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發脂肪肝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復雜,癥狀多樣,病程長且持續反復發作,治療難度大、周期長。在患者較長的發病治療期間,由于病情的影響患者易出現各項并發癥,影響患者其他功能的正常運轉[11]。在既往的臨床觀察報道中[12],精神分裂癥患者人群中有較高的脂肪肝發生率,高于其他患者人群,初步推測脂肪肝的發生與精神分裂癥原發疾病間有著一定的關聯。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患病期間并發脂肪肝后,肝功能會受損,也影響了患者藥物治療的進程,不利于患者原發病的治療。因此,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期間脂肪肝發生的監測及發病相關因素的探討,對于降低患者脂肪肝的發生率有重要指導作用。

表2 精神分裂癥并發脂肪肝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在本研究中對我院近期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調查分析,經肝臟超聲、實驗室檢查等確診并發脂肪肝的患者150 例,脂肪肝發病率高達50.00%,與既往臨床研究數據基本一致[13],證實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人群中脂肪肝有較高的發生率,處于較高的發生率水平,防治形勢嚴峻,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高度重視。將患者分為脂肪肝組和無脂肪肝組,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兩組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學歷、居住地、家庭年收入、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而兩組BMI、病程、高脂血癥病史、APS 應用數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建立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顯示BMI、病程、高脂血癥病史、APS 種類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發脂肪肝的獨立危險因素。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人群中有較多的肥胖癥患者,由于精神狀態欠佳、服用治療藥物引起的懶惰、少動等,進而導致機體的脂肪堆積[14-15]。由于脂肪儲存過多超過了肝細胞的清除能力,進而加重對患者肝臟功能的損傷,誘發患者出現脂肪肝,因此對于BMI>25 kg/m2的患者應給予降體重和減肥等輔助干預治療[16-19]。在患者病程因素中,隨著患者精神分裂癥病程的延長,患者服用APS 的時間顯著增加,長期服用APS 會增加肝臟的負擔,產生的毒副作用危害也較大,進而增加了對患者肝臟的損傷,誘發脂肪肝的發生,因此對于病程長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應不定期的監測患者的肝功能[20-21]。對于伴有高脂血癥的患者,由于體內的脂代謝指標,如三酰甘油、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水平顯著升高,而過多的脂質類物質(如三酰甘油)在患者的肝臟內沉積,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肝臟負擔,導致患者的肝功能低下,而肝功能低下又使脂類代謝能力降低,更易導致血脂異常,使脂類大量沉積于肝臟而形成脂肪肝,因此對于有高脂血癥的患者應進行降脂治療,改善患者脂質代謝紊亂狀態[22-24]。對于同時服用多種種類精神類藥物的患者,由于各種精神類藥物的副作用大,容易出現各種代謝障礙性疾病,如血糖、血脂代謝異常以及其他指標的異常等,對患者的肝功能有較大的損傷,并且長時間的服用會進一步增加患者肝臟功能的負擔。因此,對于長期服用藥物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應給予實時的肝功能監測,必要時進行保肝治療[25]。
綜上所述,我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期間有較高的脂肪肝發生率,臨床防治形勢嚴峻。脂肪肝的發生率受到患者肥胖程度、病程、高脂血癥病史和APS 服用情況的影響。其中患者BMI>25 kg/m2、精神分裂癥病程>10 年、有高血脂癥病史、服用APS 種類>3 種是精神分裂癥并發脂肪肝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應給予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