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義 韓世偉 林家坤
1.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急診科,江西萍鄉 337000;2.長春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吉林長春 130117
根據2020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的定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異質性疾病,以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持續呼吸癥狀和氣流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1]。根據調查報告發現,中國總患病人口約為9990 萬[2]。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指出,2016 年全球有2.51 億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15 年全世界有317 萬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約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數的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躍居全球第五位主要死亡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2020 年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將成為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的第五位,到2030 年時將成為全世界主要死因第三位[3-4],且超過90%的死亡病例發生在非發達國家。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形勢極其嚴峻,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5]。西醫治療多采用GOLD 分級治療方法,主要策略是預防及維持治療,穩定期減輕癥狀及降低未來急性加重的風險,急性期控制病死率[6],具體治療包括戒煙、肺康復、合理氧療、主動免疫、支氣管擴張劑、激素聯合治療、抗生素的使用等[7]。西醫治療雖能暫時緩解癥狀,但不能逆轉肺功能的進行性下降,遠期療效及預后不理想,且費用高額,家庭負擔重。而中醫中藥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有著良好的療效及預后。林家坤教授,江西省名中醫,江西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主任醫師,第五批、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擅長經方治療內科疾病,精研《傷寒論》總結出“治陽三十六法”,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本研究以林家坤教授之“降陽法”為指導思想用于治療痰熱郁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較顯著。現報道如下:
篩選2019 年1 月—2020 年7 月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呼吸科、重癥醫學科、急診科收治的72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告知患者,患者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72 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 例。治療組男28 例,女8 例;平均年齡(58.92±7.45)歲。對照組男29 例,女7 例;平均年齡(60.78±8.9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西醫診斷標準:①有呼吸困難、慢性咳嗽或咳痰等臨床癥狀;②長期暴露于危險因素如吸煙、職業暴露(雕刻家、畫家、園丁、煙草商、塑料加工者、農民、倉庫管理員)、固體燃料、空氣污染、銅綠假單胞菌定植等之中;③肺功能檢查確定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70%[8]。中醫證型痰熱郁肺型辨證標準,主癥:①咳嗽,喘息氣急,胸悶甚至不得臥;②痰少難咳,痰黃或白黏。次癥:①發熱、汗出或口渴;②大便干結;③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④脈數或滑數。具備主癥2 項加次癥2 項即可診斷[9]。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②符合痰熱郁肺型辨證標準;③患者對本次治療充分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具有良好的依從性。排除標準:①對中藥過敏;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嚴重呼吸衰竭需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
對照組常規予以解痙、平喘、抗炎、化痰等西藥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降陽法”中藥處方:姜半夏60 g、炙麻黃15 g、杏仁12 g、炙甘草10 g、細辛5 g、黃芩15 g、白芷15 g、生姜15 g。水煎成150 mL 加入鮮竹瀝50 mL,每日2 次,14 d 為1 個療程。
①肺功能相關指標:動脈血氧分壓(P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FEV1、用力肺活量(FVC),使用血氣分析儀(美國雅培I-STAT300)及肺功能檢測儀(CHESTAC-8900)進行檢測。②使用健康調查量表36(SF-36)[10]對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共36 項,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 個方面,全面概括了被調查者的生存質量,最高分149 分,最低分33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③臨床療效判定如下,顯效:痰熱郁肺型之咳嗽咳痰、喘息氣急、胸悶等癥狀消失;有效:上述癥狀改善;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顯效+有效[11-12]。④中醫證候積分: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3]為標準,分別在治療前后觀察患者咳嗽、咳痰、胸悶、喘息氣促的變化情況,評價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按照無、中、輕、重分別記為0、1、2、3,得分越高,病情越嚴重[14]。⑤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肺功能相關指標(PO2、PCO2、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O2、FEV1、FVC 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CO2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治療組治療后PO2、FEV1、FVC 明顯高于對照組,PCO2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SF-36 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PO2:動脈血氧分壓;P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1 mmHg=0.133 kPa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注:SF-36:健康調查量表36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治療期間,兩組均有不良反應發生,但經對癥治療后消失,繼續用藥未再發生。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肺脾腎三臟虛損,從而導致以肺管不利、氣道不暢、肺氣壅滯、胸膺脹滿為病理改變,以喘息氣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滿、胸悶如塞,或唇甲發紺、心悸浮腫,甚至出現昏迷、喘脫為臨床特征的病證[15-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稱為“肺脹”,因其病因病機復雜,各個中醫對此認知不同,故而出現了多種治法治則[17]。如劉洪等[18]研究發現使用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清除炎癥介質,減緩肺組織的損害,為清熱解毒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了證據;李治軍等[19]使用西藥聯合芪黃益肺合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理想,說明補腎益氣法也有很好的效果;郭光輝等[20]認為益氣化痰祛瘀才是恢復肺功能、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根本法則;彭磊等[21]以“治肺不遠溫”為治療原則,使用溫陽化痰湯溫臟逐邪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效果極佳;何振雄等[22]使用南方醫科大學陳寶田教授的“三小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總有效率高達97.37%,說明化痰降逆法也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法則之一;安會明等[23]應用扶正固本培土生金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斐然;呂小亮等[24]研究發現金水六君膠囊和金水六君口服液能明顯提高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質,使支氣管病理形態明顯改善,間接證明了肺腎雙補也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原則之一。由于辨證分析出發點不同,所以治則治法各有不同,如上述的清熱解毒法、補腎益氣法、益氣養血法、溫臟逐邪法、化痰降逆法、扶正固本培土生金法、肺腎雙補法等,給廣大基層醫師帶來了許多困惑,目前亟需一種簡單易行的治則治法。
林家坤教授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喘息氣促、氣道不暢、肺氣壅滯、胸膺脹滿導致的喘息氣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滿、胸悶如塞等此類癥狀皆因陽氣上升太過。眾所周知,陰陽分類時一切向上向外的都屬陽,喘息氣促者陽氣升發過度;咳嗽咳痰者因患者內有熱痰,郁于胸中,人體欲驅邪外出則咳嗽咳痰,陽氣隨咳嗽向上升騰,越升越逆越咳,越咳越升越散;胸部膨滿、胸悶如塞則因肺的陽氣始終向外周膨脹升騰擴散,肺如橐龠,過于膨脹則失去彈性,自然出現桶狀胸、胸悶、呼吸困難。
縱觀整個研究過程,對照組予以常規解痙、平喘、抗炎、化痰西藥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降陽法”中藥處方,兩組患者治療后各組肺功能相關指標(PO2、PCO2、FEV1、FVC)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治療組治療后肺功能各相關指標改善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究其緣由,應為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降陽法”中藥所致,“降陽法”以大量姜半夏為君藥,半夏,五月成熟而枯,剛過夏至,處于夏天的中間。此時,一陰生,天地間不再是純陽之氣,故得一陰之氣而枯,生于陽成于陰者,故能引陽入陰,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半夏性主降,《神農本草經》云“半夏能下氣”,《本草衍義》指出半夏“能散逆氣”。而姜半夏是經姜制過的半夏,姜加強了半夏的降逆作用,故此方中使用能夠降過于升發不下之陽氣[25-26]。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半夏中生物堿能抑制咳嗽中樞產生鎮咳作用,并有良好的祛痰效果,所以林家坤教授的“降陽法”以大量姜半夏為君藥,降向上向外擴散之陽氣同時燥濕化痰,一舉兩得。以炙麻黃、杏仁為臣藥,提壺揭蓋,開肺竅驅邪氣;佐以細辛、黃芩、白芷寒熱并施,清肺化痰排膿,鮮竹瀝豁痰開竅;炙甘草一可調和諸藥,二可使陽氣復位。配伍后諸藥具有鎮咳、豁痰、開竅之功,可有效改善肺泡的通氣、換氣功能,故肺功能相關指標明顯改善。治療組治療后SF-36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分析原因為肺功能相關指標改善后生活質量自然得到改善。本研究中,治療組經常規西藥治療加“降陽法”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治療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應用“降陽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熱郁肺型臨床效果顯著,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可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及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