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英明 邵貴強
1.上海市閔行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黨辦,上海 200241;2.上海市閔行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辦公室,上海 200241
大城市二級醫院在當前宏觀新醫改環境下極具生存壓力,部分轉型為康復醫院、護理院。極少數醫院選擇轉型為中西醫結合醫院,卻面臨著臨床科室建設、人才培養等一系列瓶頸問題,其中中醫藥文化建設是轉型發展的難點之一。上海市閔行區吳涇醫院主動轉型,在加強中醫藥內涵建設的同時持續加強文化建設[1],在人文環境、醫聯體建設、中醫品牌建設等各個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上海市閔行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通過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5 年多來的密切合作,提升了醫院文化軟實力,實現了醫院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有利于中醫藥事業自身的發展。中醫作為一種無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3],轉型醫院要切實增強文化自信,貫徹中醫學整體論的生命科學理論、辨證論治的治療方法和以“治未病”為指導的綜合調理養生保健等理論。中醫與西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科學體系,兩者的指導理論和哲學思想存在明顯差異[4]。西醫醫院從西醫管理體系轉型到中醫管理體系,需要按照中醫類醫院的設置要求和相關文件規定來完善制度建設。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我國醫院評審評價和分級管理工作在1989 年11 月正式試行[5],是加強現代醫院管理的一個有效平臺和載體。轉型醫院在“爭級上等”過程中要凸顯中醫藥文化和醫院特色,不斷細化文化建設方案,補短板,強弱項,等級醫院評審可以有效助推醫院文化的提升[6]。
持續加強中醫藥文化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醫院核心競爭力所在[7]。文化興則中醫藥必興,轉型醫院通過加強中醫藥內涵建設、提高服務能力,把握中西醫結合建設發展方向[8],與大型綜合性西醫醫院、專科醫院、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各級醫療機構開展錯位競爭。
2.1.1 醫院轉型的內在需求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為推動中醫藥事業加速發展,結合衛生事業區域規劃,于2014 年10 月與上海中醫藥大學簽約,將吳涇醫院調整設置為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我院要順利實現整體功能轉型必須對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級中西醫結合醫院評審標準[9]及其核心指標體系,持續加強中醫藥內涵建設,并接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的系統評估。
2.1.2 實現中長期區域衛生規劃的需要 按照上海市閔行區衛生區域規劃及愿景,我院將建成區級中醫醫療區域中心,創建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我院需要對標三級醫院的文化建設標準,謀劃醫院中醫藥文化發展方向[10]。
吳涇醫院創建于1968 年,為公立非營利性二級乙等醫院。我院從2014 年10 月開始轉型,經上海市衛健委和中醫藥管理局聯合評估,2019 年5 月正式更名轉制為上海市閔行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截至2019 年底,我院核定床位315 張,實際開放床位375 張,設置有臨床醫技科室28 個;在職職工504 名,高級職稱46 名,中級職稱200 名,博士研究生5 名,碩士研究生30 名。
2.2.1 完善文化建設組織架構 我院按照功能設置要求優化了組織架構,成立了醫院文化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黨辦,形成黨辦牽頭、多職能科室多學科積極參與的管理模式。領導小組協調醫務科、科教科等管理小組,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形成以行政管理與項目推進結合的管理機制。落實院-科綜合目標契約化管理[11],做好重點文化項目的落實,各職能部門按照評審細則中關于文化建設的條目分工逐項落實到位。
2.2.2 統籌謀劃中醫藥文化建設 加強醫院文化融合發展[10]。堅持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體,保持原有醫院文化積淀,守正創新,融合新時代文化特征,醫院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充分體現中醫藥特色。加強中醫藥傳承[11],圍繞醫院中心工作,文化建設要與科室建設、醫教研、黨建等工作融合發展,彰顯醫院個性和海派文化特征。
2.2.3 加強制度建設 我院全面梳理醫院文化工作各項制度,完善臺賬管理,將中醫核心價值融入醫院各種規章制度,工作規范以及員工手冊的制訂,建立并不斷完善行為規范體系,形成了富含中醫藥文化的服務文化和管理文化,并定期修訂更新。
2.2.4 醫院文化建設情況和文化項目舉隅 我院引入專業的設計師團隊,加強醫院整體環境設計[12],投資160 余萬元對全院外立面統一進行翻修,提升了醫院整體形象。醫院不斷提升院內軟環境營造,各候診區電子屏滾動播放中醫藥宣傳片,醫院門診、病區、廊道合理布展各具特色的中醫藥宣傳版面,美化了候診區,促進了中醫藥知識傳播。
我院開展了醫院宗旨、院徽等文化符號的院內外征集,凝練形成醫院特色的醫院文化精髓。我院院徽為雙心組成藥葫蘆,體現懸壺濟世、普救眾生的醫道,代表醫者仁心、仁者醫心的醫德,字母“MH”代表閔行,“WJ”代表吳涇,以回文線條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圖1)。醫院編印《醫院文化手冊》,每年進行其他中醫醫院常規開展的文化教育和培訓,如醫護人員中醫特定禮儀、服務流程等。

圖1 上海市閔行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徽
依托“岳陽-閔行”醫聯體平臺,共享總院各項中醫藥文化建設項目和活動,加強醫院文化精細化[13]、同質化管理[14]。2014、2016、2018 年我院舉辦了3 屆(每2 年1 次)“岳陽醫院中醫養生節(閔行專場)”活動。按照年度計劃開展中醫藥基礎知識培訓,邀請岳陽總院專家定期開展中醫藥講座,每年講課超30 余場。我院開展多批次岳陽醫院人才培養項目“杏林新星”“青苗計劃”等的選拔,并落實岳陽總院專家中醫師承跟師制度,加強中醫典籍精讀;每年開展1 次“中醫方劑比賽”,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法》宣傳等系列主題活動;探索創新體驗活動,以治未病中心為核心開設了中醫健康大講堂系列講座,每年開展1 次“冬病夏治”免費體驗日活動等;積極開展中醫養生功能操,每個病區每周三15:00 由護士帶領患者做中醫養生操。
加強科普宣教平臺建設[15]。我院主動對接梅隴、浦江等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街鎮鄰里中心、紫竹高科技園區、上海航天基地等共建單位,綜合運用對口支援、區域黨建等平臺,進社區、進學校、進園區,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中醫藥科普宣教、中醫體質辨識、膏方等義務咨詢。我院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中醫藥常識,加強與閔行報、“學習強國”上海頻道等主流媒體緊密合作,積極普及“治未病”等健康生活知識。加強中醫藥科普人才選拔和培養[16],組建優秀中青年中醫師組成的講師團,提高中醫藥科普宣教服務能力,增強文化建設的針對性與親和力。
2.3.1 醫院文化建設的認知度不足創新不夠 我院文化建設還遠遠跟不上國家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新要求[17]。部分科室及員工重臨床業務,輕管理,輕文化建設,在發展理念、宗旨意識等方面跟不上醫院發展進度。極少數人片面地認為醫院文化就是包裝醫院、貼標語口號等,僅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延伸。文化建設的載體較單一,僅限于講座、義務咨詢等常見方式,缺乏利用互聯網+技術有效傳播“中醫故事”以擴大醫院影響力,難以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3.2 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管理人員能力不足 醫院文化建設未配備專職人員,日常工作由辦公室人員兼職,文化建設缺乏人才貯備,缺乏復合型高層次管理人才[18]。原有西醫類管理人員未接受過系統中醫藥培訓,對中醫藥理論體系等理解較膚淺。各科室文化建設參差不齊,個別科室觀念落后、展示內容陳舊,或簡單拷貝網絡展板,未結合科室實際開展宣傳,“院強科弱”拖累了醫院整體文化發展。
2.3.3 醫院文化建設缺乏特色亮點和服務品牌 醫院管理者對文化建設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借鑒模仿多,文化建設缺乏醫院自身亮點。在醫療服務品牌打造方面較薄弱,難以彰顯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我院在志愿者團隊、醫療服務品牌打造等方面缺乏策劃,影響了醫院文化品質。
2.3.4 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新形勢下實現醫院治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對醫院文化建設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我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19]處于試點階段,在系統化、整體性、適用性及治理能力等方面有待提升。
醫院文化是醫院的靈魂,文化工作看似“務虛”,實則務實,重在抓實抓細。
一是提高員工文化認同,要糾正部分科室“重臨床業務、輕文化建設”的觀念,持續提高優質服務水平。二是提高患者認同,加強醫患雙向溝通,優化服務模式,解決患者就醫痛點,依托“閔行捷醫”數字化平臺[20]等互聯網+技術[21]開展在線預約、網上支付等服務,加強網絡新媒體在醫院文化建設中的應用。我院新建設的冷鏈自助提取系統,自提柜設有溫控冷藏裝置,滿足患者24 h 自提代煎中藥取藥需求。三是提高社會認同,依托岳陽總院專病專科知名專家和管理團隊的知名度,利用5G+中醫[22]、短視頻等技術,擴大“岳陽-閔行”醫聯體的影響力輻射力,樹立醫院良好形象,加強醫院文化的社會認同。
糾正醫院與各科室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是在醫院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宏觀規劃,圍繞醫院文化建設中長期規劃,落實年度計劃,規定各月份的具體工作。文化建設要納入黨政領導的議事日程,把文化建設經費納入年度經費預算,實行目標管理。二是對各科室優秀案例和管理人才開展經驗分享,對落后的科室精準幫扶,到龍華醫院、曙光醫院等國家級示范性中醫院開展文化建設交流學習,加快管理人才隊伍教育培訓。三是依托文化建設項目,各科室群策群力共同打造精品項目,提高閔行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23]。例如2019 年我院新中標市級“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促進”項目,應依托全院人才共同建設好“醫道中西、仁術惠民”中醫文化角項目。
擴大“岳陽-閔行”品牌效應[24],創新文化管理方式,變各科室單兵作戰為“組團式”服務,建設海派中醫特色文化宣傳教育陣地,統籌開展“從醫院到社區,從社區到醫院”的全程一體化服務。加強醫院識別系統[25]建設,突出醫院特色文化符號象征性。我院委托專業廣告設計完成以院徽為基礎的醫院視覺形象識別體系整體架構,應盡快組織落實,統一規范院內各類標識標牌,透過具體可見的視覺符號、圖案、色彩、各種用品(定制院旗、定制文化用品等)、器具(手提藥袋、膏方罐盒等)傳播醫院理念。
推進醫院治理效能,以制度作保障,促進醫院文化建設。一是加強黨組織的領導,形成內設黨支部、群團工會等組織齊參與的氛圍。黨總支要發揮各內設黨支部、黨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抓住中醫藥內涵建設這個“牛鼻子”,提高醫院文化建設“硬核”。二是加強制度規范建設,健全包括考核方案、文化課題管理等的科學管理體系,落實好文化管理職責,以制度管人管事。三是加快文化管理人才隊伍教育培訓,完善培訓內容、考核體系和評價標準,拓寬繼續教育路徑,提升專業化水平和管理工作內涵。
隨著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讓一部分西醫醫院轉型中西醫結合醫院是一個發展方向,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是西醫醫院實現功能轉型的關鍵要素之一。我院開展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案例為其他轉型醫院提供了發展路徑和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