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史記》和《戰國策》都產生于我國語言文化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的階段,兩者之間的關系從來都是眾說紛紜的。本文首先對《史記》和《戰國策》進行了概述,然后從語言上對《史記》和《戰國策》進行了比較,最后比較了《史記》和《戰國策》的寫作手法,希望本文所作研究分析能夠為有關研究人士帶來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史記》;《戰國策》;語言比較
《史記》和《戰國策》可以說是我國秦漢時期歷史散文性著作的兩大瑰寶,兩部著作無論是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寫作手法和藝術技巧上都有著一些非常微妙的關聯。雖然《戰國策》的成書時間要比《史記》晚一些,但是其中發生的故事卻都是要早于《史記》的,可以說《史記》的編撰從很多角度來說都對《戰國策》有著借鑒和指導意義,本文則主要從語言方面對兩者進行了比較。
一、《史記》與《戰國策》概述
(一)《史記》概述
《史記》最開始成書的時候被命名為《太史公書》,也有人稱之為《太史公記》《太史記》,一直到東漢末年,才正式被更名為《史記》。當司馬遷完成整部《史記》著作以后,曾經表示過要把《史記》“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表達了司馬遷想將《史記》流傳于后世的態度。直到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子楊惲才把《史記》向世人公布出來。但是當時這本著作已經出現了少量的篇章短缺,是到了后期由褚少孫等人補全的。
《史記》被譽為是紀傳體通史的鼻祖,其創下的記錄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辦法被他人所替代。在《史記》的整本書當中,一共有130篇文章,超過了52萬字,全書包括12篇本紀,70篇列傳,世家30篇,表10篇,書8篇,記載了從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四年,我國大約3 000年的歷史事件。
從體例的角度上看,《史記》作為一篇紀傳體通史,可以說是貫穿古今。從時間的角度上看,《史記》記載了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歷時近3 000年的歷史,是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從內容的角度上看,《史記》可以說是當時的一本百科全書,包含的內容非常全面,有哲學、文學、民族學、醫學、軍事學、經濟學、農學、地理學、天文學等;從地理范圍的角度上看,《史記》所記載的范圍已經超出了我國現有的版圖,從北部寫到了大漠地區,從南部寫到了越南地區,從西部寫到了中亞地區,司馬遷在編撰歷史的過程中,首次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把范圍擴大到了當時人們所知道的最大范圍。
(二)《戰國策》概述
《戰國策》是我國著名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其記載的內容也是非常廣泛的,一方面向后世展現出了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的歷史特點及當時社會的現實風貌,另一方面通過策士的言論記錄了當時一些重要的歷史實況,可以說是作為研究戰國時期歷史事件的一個重要資料。《戰國策》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的一些著名歷史事件,講述了一些謀臣和策士到各個諸侯國對諸侯王進行游說時的言論,以及這些謀臣和策士在政治或是外交時運用手段進行拉攏和分化其他諸侯國時的一些活動,一方面對戰國時期的一些人情世態進行了描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一些重要的政治大事,還有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屬于歷史文學著作。
《戰國策》是先秦時期的重要歷史文獻,以一個相對真實、深刻的角度,把戰國時期社會上錯綜復雜,而又充滿矛盾的政治斗爭反映了出來,是用來研究戰國歷史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戰國策》在寫作手法上是比較優美的,敘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也比較生動,比較形象。作為一部優秀的歷史散文巨作,《戰國策》不僅在文學方面有著非常高的價值,而且從一個非常深遠的角度影響著后世的其他文學作品,《戰國策》已然成為了后世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獻資料。
《戰國策》在語言描寫方面非常流暢,用詞非常犀利,作者的筆調也是相當“辛辣”的,作者非常擅長在文章當中運用寓言故事,以一些比較抽象的道理來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學習《戰國策》能夠快速提高讀者的論辯能力。現在有很多成語和寓言故事都是從《戰國策》當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比如說人們常說的狐假虎威、畫蛇添足、南轅北轍、驚弓之鳥等,給我國的語言學增添了別樣的趣味。
二、《史記》與《戰國策》語言比較
《戰國策》主要是描寫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著作,并沒有一個固定的作者,但是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在語言方面也給了后世其他著作非常大的參考意義,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也是參考了《戰國策》。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史記》當中,參考《戰國策》的部分高達100多處,有一些是直接引用了《戰國策》當中的原文,有一些則是根據《戰國策》的內容進行了改寫。對于《史記》與《戰國策》的語言,能夠找到從先秦時期到西漢時期,我國在語言文化發展方面的一些情況,為后世研究中國語言文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史記》的語言特點
《史記》對比《戰國策》來說,語言更加豐富、文章也更加具有層次感。一方面,《史記》更加熟練地應用了一些判斷的句式,使得句子的結構要更加復雜一些;另一方面,《史記》還應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比如說定語狀語、代詞指代、名詞短語等,較為充分地說明了我國的書面語言,從先秦時期到西漢時期是呈現出了一個不斷發展、豐富、精確的過程。
(二)《戰國策》的語言特點
《戰國策》主要是用來記錄戰國時期一些縱橫家的言論,能夠游走于列國、游說諸侯王的人物自然是不可小覷的,因此《戰國策》在語言表達方面也表現出了氣勢磅礴的一面,以一種獨特的視角把策士們游說諸侯王時的精神力量,還有文化自信表現得淋漓盡致。《戰國策》在語言特點上可以說是一方面兼顧了縱橫家的剛毅果然之美,一方面又體現出了策士在游說時語言的委婉曲折之感。戰國時期的策士們通常都處于一個非常艱難的困境當中,對于他們而言,取得統治者的信任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這就要求他們在政治場上,不僅需要擁有不畏生死的勇氣,能夠依靠自己的氣勢威懾到他人,而且也需要擁有巧言善辯的智慧,要敢于直言,同時語言表達還要非常婉轉,從而使自己勸諫能夠被統治者接受。
(三)《史記》與《戰國策》同義詞語比較研究
在《史記》當中,關于戰國時期的一些文章,有很多都是根據《戰國策》改寫而成的,其中詞語部分可以說是變化最多的,語法部分也有一定的變化,但是數量不多。
《史記》與《戰國策》在語言上相同的部分大概有100處,其中最短的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在撰寫這部列傳時主要是參考了《戰國策·趙策四·秦使王翦攻趙》。在《戰國策·趙策四·秦使王翦攻趙》當中有一段是:“秦使王翦攻趙……王翦因急擊,大破趙,殺趙軍……遂滅趙。”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當中是這樣描寫的:“秦使王翦攻趙……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在一百多個字的文章當中,這兩部不同的著作在文字、詞語、語法,還有修辭手法等方面僅有很少的不同。
對比《戰國策·楚策一》和《史記·張儀列傳》,相對應的部分多達15處。其中《戰國策》的原文是:“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以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史記》的原文是:“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乃說楚王曰……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這可以說是兩部著作對應部分最多的兩個文章,不過兩篇文章在相同之處當中也與一些不同,這些不同體現在文字、語言等很多個方面,比如說詞語、語法,還有修辭等各個方面。
還有《戰國策·燕策一》的原文:“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曰……于是赍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史記·蘇秦列傳》的原文:“說燕文侯曰……于是赍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這兩篇文章在文字上能夠對應上的部分大概有13處那么多。但是在這13個相同的地方,仔細觀察還是能夠找到一些細微的差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戰國策》同《史記》實際上并不是相互作為彼此的原文獻這樣的關系。
比較兩部著作的同義詞語,實際上也是在思考語言學的原理,語言并非永恒不變的,語言會根據時間的更迭、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生變化。《史記》和《戰國策》當中相對應部分的變化也主要集中在一些詞語的運用上,大部分都是同義詞、近義詞,或者是類義詞的轉換。
(四)《史記》與《戰國策》行為類詞語比較研究
1.攻伐類詞語
從先秦時期到西漢時期,我國的語言逐漸出現了雙音化的特點。一般情況下,都會通過同義連用的方式,把單音詞雙音化,比如說在先秦時期一般想要表示攻伐類的詞語時往往只用一個“攻”字。而到了西漢時期,“攻”字經常會和“伐”字或者是“擊”字連起來用,這樣就形成了雙音詞。在《史記》與《戰國策》當中,就出現了很多諸如把“攻”“擊”“伐”等表示行為類的詞語,以單音向雙音轉換的例子,使得詞語能夠在語境上形成互補的關系。
在《戰國策》當中,因為歷史上整個戰國時期社會都處于一個動亂比較多的狀態下,因此文章當中有很多關于戰爭這一行為的動詞,而這些動詞在《史記》當中大多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比如說,在《戰國策》中經常用到的“攻”,在《史記》當中,司馬遷會用“伐”“擊”替換。
2.其他行為類詞語
在《史記》和《戰國策》常用的詞語當中,除了攻伐類這一類行為動詞以外,還有很多表示行為的詞語,比如說,奔、走、開、來等,這些動詞一直到現在也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下文將對其中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詞語分別進行舉例說明。
首先是“入”和“之”的對應轉換,從本義上看,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戰國策·西周》的原文是:“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因隨入以兵……”《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的原文是:“使樗里子以車百乘入周……因隨之以兵……”
其次是“之”和“奔”的對應轉換,《戰國策·秦二》的原文是:“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遇蘇子……”《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的原文是:“甘茂之亡秦奔齊,逢蘇代……”
再次是“之”和“來”的對應轉換,《戰國策·趙策三》的原文是:“趙使機郝之秦,請向魏冉。”《史記·穰侯列傳》的原文是:“趙人樓緩來相秦,趙不利。”
最后是“振”和“震”的對應轉換,這兩個詞在現代漢語當中所表達的含義差別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在古代漢語里卻經常被相互轉換。《戰國策·燕策二》的原文是:“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史記·樂毅列傳》的原文是:“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震動。”
(五)《史記》與《戰國策》言語類詞語比較
在比較過程中可以發現,在《史記》與《戰國策》兩部著作當中,除了一些表示行為的動詞以外,還有很多關于言語論說類的詞語,這些詞語也經常會進行相互轉換。比如說一些常見的:把“謂”轉換成“說”,把“語”轉換成“論”,把“言”轉換成“曰”或者是“告”,把“伐”轉換成“誅”等。從社會生活的層面上看,導致這一言語類詞語相互轉換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戰國時期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二是謀臣和策士努力想要建立功勛的壯志情懷,三是縱橫家們需要到列國進行游說,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傳播出去的語言習慣。
三、《史記》與《戰國策》寫作手法比較
(一)敘事手法比較
《戰國策》比較偏重于議論的寫作手法,主要是用來進行說理,記錄一些縱橫家們的言論,而《史記》比較偏重于記敘的寫作手法,比較注重記敘事件,記錄人物情況,兩者在敘事手法方面是存在明顯區別的。但是《史記》在各大著作當中之所以有著非常高的地位,被譽為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主要是因為其在敘事過程中,不單單只是在記錄人物,而是應用了夾敘夾議的敘事手法,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同時夾雜了議論,對于后世而言有著更高的文學價值。
從結構布局的角度上看,《戰國策》應用的記述體裁是國別體,保持著一部傳統的史書該有的模式,和《國語》的形式比較類似。而《史記》應用的記敘手法則是紀傳體,這種記敘手法是司馬遷首創的,并且在之后成為了我國編寫史書慣用的一種寫作體例。《戰國策》一共分為33策,通過國別體的撰述方式能夠集中各個國家的史實,使得讀者能夠對各個國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事件與事件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聯性不是很強,沒有辦法從一個整體上把握人物之間的關系,這也說明了《戰國策》在寫作過程中更加重視的是記述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發生的事件,還有縱橫家的言論。比如說在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一個策士蘇秦,他一直都是游走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在《戰國策》當中分別從秦策、齊策、楚策、趙策、魏策、韓策、燕策等多個篇章當中對蘇秦的事跡進行了記述。但是這樣的寫作手法,實際上并不利于讀者真正了解蘇秦這個人物,還會覺得文章記述得過于分散。但是這樣的寫作手法可以使讀者更加了解各個諸侯國發生過的一些大事件,在漢朝以前這樣的寫作手法是比較流行的。
然而《史記》卻不一樣,《史記》分成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單這六個大類,基本上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個縮影。其中本紀主要是用來記載歷朝歷代的帝王,世家主要是用來記述各個國家的諸侯王,還有一些王公貴族,列傳主要是歷朝歷代一些功臣,還有名將的人物傳記。整部《史記》基本上都在描寫和刻畫上層社會的人物情況,只是偶爾會提及一些有關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改變了傳統的歷史著作撰寫方式,但是由于他本身就處于社會的中上層,更加接近于統治階層,所以在司馬遷著書的過程中,把封建社會的權力當作核心也是非常正常的。
(二)人物描寫的藝術技巧的比較
《史記》和《戰國策》都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兩部文學作品,在使用藝術技巧方面有著出色的成就。歷代以來,文學大家們都對這兩部著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戰國策》更加側重于記錄人物的言行,基本上也都是通過言語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細節描寫相對來說比較少。比如說有一篇世人都認為非常經典的文章《蘇秦始將連橫》,在最開始描寫蘇秦這一人物時,原文當中是這樣寫的:“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敞,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歸至家,妻不下,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而到了后來蘇秦成功以后,原文當中是這樣描寫的:“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只用了短短幾句話,就把蘇秦的父母、嫂子,還有妻子那種趨炎附勢、貪圖富貴的形象表現得恰到好處,而從頭到尾也只用了一句話就把蘇秦斤斤計較的小人形象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說明了蘇秦是一個心胸狹隘、充滿功利思想的人物。
而《史記》則是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還有心理活動,來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對于刻畫人物性格來說,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司馬遷正是熟練地運用了這一技巧,使得很多學者都覺得《史記》當中描寫的人物傳記有著現代小說的感覺。
結語:綜上所述,《史記》與《戰國策》兩者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有一些學者認為《史記》采用了《戰國策》的史料,也有學者認為《戰國策》是采錄自《史記》的,其實無論是哪種說法都是有失偏頗的,對這兩本著作的研究需要從更加深入的視角進行。本文則運用了比較和描述的方法,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對《史記》與《戰國策》的語言進行了研究。
參考文獻:
〔1〕湯勤.《史記》與《戰國策》語言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2〕高曉穎.《史記》與《戰國策》的比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05.
〔3〕畢熙燕.《史記》對《戰國策》的吸收與改造[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1):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