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永智
黃河三角洲民間舞蹈鼓子秧歌,自明代萬歷年間傳承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與人們的生活日益融合,傳承至今,黃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已經成為當地民俗文化考究的參照媒介。
1.團結勞作類
黃河三角洲因黃河攜帶泥沙沖擊而成,這使得該地區土地資源極為豐富,也使得當地的勞動人民在勞作過程中形成了積極合作的民俗特色[1]。特別在遠古時代,勞動力水平較低,人們在勞作過程中更加注重相互間的團結協作。在黃河三角洲,勞動協作的精神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發展而消失,反而得到了傳承與發展,當地的人們更加注重包容與協作。這一精神充分融入了黃河三角洲的民俗中,且特色鮮明。以鼓子秧歌為例,這一舞蹈類型便起源于勞作,其舞姿豪放粗狂,音樂節奏強勁,舞蹈場面宏偉壯觀,不同的角色分工明確,相互之間密切配合,充分表現出了當地勞動人民的強健體魄和團結勞作的精神。
2.祭祀活動類
在黃河三角洲地區,過年期間當地民眾會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動,即祭祀祖先。每年大年初一子時,每家每戶都要在家擺好香爐和供品,以供奉神牌靈位、祖輩遺像等,并且家中老小都要穿上新衣服,在祖先神位面前祭拜、燒香、焚紙、放鞭炮等[2]。
另外,清明節的祭祖掃墓儀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祭祀,是一種現實與歷史的對接活動,通過這一活動,現實中人的身份地位更加清晰;同時這也是一種追遠的活動,追遠不僅僅有著“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而且會使人們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
黃河三角洲地區不管是在地理位置還是在經濟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民俗文化亦是如此。該區域民俗大致分為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這兩個區域。就這兩個區域,筆者總結了黃河三角洲地域特色民俗的特點:靈活務實、尊儒隆禮、家觀念濃厚。
1.靈活務實
齊魯文化特色之一便是靈活務實。仍以鼓子秧歌為例,在跑場子之文場環節,文場即變換隊形圖案的“跑”,全體隊員按照圖案的表演路線快速穿行,交叉動作間隔均勻、有條不紊,跑動時腳下生風。如“里四外八”“迷魂陣”等,這些舞姿源于古時的作戰方略,因而具有務實的特性,且這些動作快速、復雜,又要求舞蹈者動作靈活。因此說,靈活務實是當地民俗特點之一[3]。
2.尊儒隆禮
孔孟儒家學說思想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也有廣泛的影響。儒家學派重視教育,黃河三角洲地區于明清之際在文化教育方面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而儒家講求尊儒隆禮,這一思想亦深刻影響了當地的民俗活動。例如:串村是魯北地區的一個風俗,過去從大年初七、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只要有鼓子秧歌隊的村莊就會到周鄰的村莊去串村以示友好,被訪問的村莊只要有條件亦要同樣回訪,這是鄉民之間鞏固感情或者緩和矛盾的一種行為,當然也充分體現了尊儒隆禮的思想。
3.家觀念濃厚
在春節,除了祭拜祖先,黃河三角洲地區還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例如:在大年初一之前,人們會掛上年畫、貼上春聯、放一串爆竹、貼上窗花,到了大年初一,長輩會給孩子們發紅包,此外還要吃餃子、舞獅舞龍、穿上新衣服、扭秧歌(鼓子秧歌等)、掛燈籠等,紅紅火火,一派熱鬧景象。這些活動,都體現出了人們對家人團聚、家庭幸福的殷切期盼。家的觀念是黃河三角洲區域人們最濃厚的傳統觀念,在春節的習俗中這種觀念表現得尤其明顯。
黃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內在融合了多種民俗文化。例如:民間舞蹈融抗災、祝節、乞雨、新年、慶豐收、祀谷神、敬社土等活動于一體。歷史悠久的黃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就屬于民間舞蹈,因而其擁有民間舞蹈的普遍特征,當然鼓子秧歌還具有自身的獨特特征,即“巧用道具,技藝結合”“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等[4]。
民間舞蹈是民俗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體現形式,其以載歌載舞、生動活潑的形式間接傳播著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5]。黃河三角洲鼓子秧歌有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寓于民俗文化中,與當地民俗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依托,相互補充。
“原始社會,由于人民生活的需要,逐漸產生了一些共識和應該遵守的事項規范,如圖騰崇拜、歌舞之類,這也是民俗文化的最初階段。”[6]鼓子秧歌便是這樣一種情況。鼓子秧歌與當地的歌舞藝術相互融合,表現出當地獨特的風情和民俗特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三角洲地域民俗與舞蹈藝術的融合是相關研究者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鼓子秧歌作為一種民間舞蹈,在傳承民俗文化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一,“秧歌”一詞源自農民在田間勞作時所唱的歌,自娛性比較強,宋代就已有做農事時唱歌的記載,清代史籍中也有對秧歌舞隊的說法[7]。秧歌是一種表現人民勞動生活的一種民間舞蹈,鄉土氣息濃厚,人們在其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自娛自樂。人們可以通過鼓子秧歌來感受先民于勞動中作樂的精神,同時這一舞蹈也能傳承“秧歌”這一民間勞作歌唱文化。
第二,舞蹈藝術是人類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人們跟隨節奏手舞足蹈,來表達自身的情感。鼓子秧歌作為一種動態藝術,在他動態發展中傳承民俗文化,使得民俗文化更富有生機。
第三,到了明清時期,黃河三角洲鼓子秧歌開始廣為流傳,規模逐漸擴大,體系更加完備,每逢佳節慶祝活動中都要有鼓子秧歌,娛樂慶祝成為秧歌舞蹈鮮明特征和價值所在。人們在歡樂地跳舞中或者愉快地觀看舞蹈演出過程中更容易接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鼓子秧歌為媒介的黃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出現了削弱趨勢。為了商業目的,有部分舞蹈創作似乎失去了原來的味道。在舞蹈創作上,甚至放棄了原本貼近生活與人民群眾的基本原則,黃河三角洲地域鼓子秧歌也不例外。作為民間舞蹈的鼓子秧歌,源自于人民,創新于人民,但是隨著當今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的鼓子秧歌開始重商業化。針對這一現象,需要更多人來傳承和保護民間舞蹈原本的特色。
首先,要增強相關人員民間舞蹈文化傳承意識,加強培養,這需要政府、工作人員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方面,政府加強了管理,并加大了投入,改善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工作[8]。其次,相關工作人員要加強對鼓子秧歌等民間舞蹈資料的整理與搜集。最后,人民群眾是民間舞蹈的集體創造者,更要重視民間舞蹈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增強保護意識,積極尋找傳承人,使這一民俗活動能夠薪火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兩個方面,最關心的是關于文化和特殊教育[9]。提到文化,作為舞蹈工作者,筆者內心是非常自豪的。有了黨和國家對舞蹈文化的支持,舞蹈工作者更加充滿自信。民間舞蹈藝術在發展創新的前提下,也應繼承民俗舞蹈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這是舞蹈文化工作者今后應該認真思考和努力奮斗的方向。舞蹈的創新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若沒有黨和國家的指引,民間舞蹈文化發展也難迎來春天。
在民俗文化融合視角下,筆者探尋了歷史悠久的黃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內在的民俗文化。在探尋過程中,筆者了解到黃河三角洲地域特色民俗種類和特點,并明確了鼓子秧歌中融合的民俗文化以及鼓子秧歌在民俗文化傳承中的價值。相信在當前政策支持的黃金時代,民俗文化在舞蹈這一載體下能夠繼續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