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儀
中韓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活躍的思想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韓國同樣得到關注,在韓國新聞媒體、圖書報刊等領域也涌現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熱烈討論。在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及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典故的靈活使用吸引了韓國各界學者的注意。
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用典的中韓翻譯,目的在于了解目前流通于韓國市面上的習近平用典韓譯本翻譯情況,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韓國的傳播情況以及如何更好通過譯介向韓國傳播、介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外宣翻譯體系的完善作出貢獻,為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供幫助,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對外傳播貢獻力量。
目前,國內外對于政治文獻翻譯的策略主要是在功能主義目的論、認同論、敘事學、傳播學等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在中國知網以“敘事學”“翻譯”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搜索到434篇論文,但其中暫無利用敘事學研究中韓政治文獻翻譯的文章。在中國知網以“目的論”“翻譯”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搜索到6 841篇文章,是“敘事學”的將近16倍,說明在我國利用敘事學研究政治文獻翻譯較為新穎且有待補充。進行基于敘事學視角下的政治文獻翻譯策略研究,微觀上對于與敘事學相結合的外宣翻譯領域也是一種補充和擴展,宏觀上將翻譯學和敘事學結合起來應屬于交叉學科的研究,有利于推進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多學科研究。
本研究是在敘事學的指導下進行的,原因在于目的論指導下的翻譯存在不足之處。目的論指導下的翻譯,其語言可能會偏生硬,導致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閱讀障礙,不能更好地理解翻譯內容。
在敘事學指導下的政治文獻翻譯則可以規避目的論翻譯的不足。敘事學強調心理認同感[1],會將受眾人群的心理特點納入考慮范圍,最終得到的翻譯結果一定是既可以傳達譯者的觀點和立場又容易為讀者所接受的,這才是外宣翻譯的意義所在。作為不同于白話文的文體,用典的翻譯既要考慮到保留原文的古典神韻,也要考慮到內容的傳達。在敘事學的指導下,用典的翻譯才能既不失本色又意境融徹,這才符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海外傳播的根本目的。因此,習近平用典的翻譯更適合以敘事學理論為原則。
在敘事學視角下,翻譯文本的敘事語境構建十分關鍵[2]。不同的敘事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敘事語境構建的過程中,先要明確文本所要應用的語境是闡釋習近平用典,文本的目標受眾是韓國人民。在分析如何通過敘事去闡述事實之后,譯者應把握好對翻譯內容二次創作的尺度[3],對于內容進行合理添加和刪改,讓不熟悉我國典故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群可以相對容易地理解習近平用典的內涵。最后,譯者在敘事語境構建的過程中應提供思路、情節、線索[4],讓讀者可以領會到譯文的精神內涵。這樣翻譯出來的文本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且有利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韓國的有效傳播。
結合敘述學的理論,翻譯過程中應該將傳播效果納入重點考慮范圍[5]。在翻譯過程中,要理性對待兩國人民的語言特點差異。韓語是一種客體性語言,而漢語是一種主體性語言,兩國人民在語言邏輯和思考方式上有很大區別。翻譯人員也一定要考慮到兩國人民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差異。用典是漢語中一種理解難度較大的表達方式,想要讀懂用典,讀者需要有較為豐富的漢文學積累和較為成熟的認知系統。韓國人民對中國用典的了解十分有限,詞與詞完全對應的翻譯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于用典翻譯。譯者在翻譯典故時應該思考在韓國文化中該典故的內容是否屬于合理的搭配以及該典故的含義是否能被大多數韓國人理解。只有在翻譯過程中尊重韓國人民的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積土為山,積水成海。


刮骨療毒,壯士斷腕。


舌尖上的安全

一枝一葉總關情。


有話要放到臺面上來講。


抑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

因此,結合敘事學理論,可以總結出用典類政治文獻韓譯過程中對敘事語言的處理方法。第一,由于韓語和漢語的語言習慣非常不同,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使韓國讀者更加流暢、舒適地閱讀,譯者應適當對語言內容進行補充、刪減、替換。第二,用典類政治文獻翻譯既要達到宣傳政治思想的目的,也要適當保留原文用典的文學性和美感。
本研究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講話中用典的中韓翻譯,結合敘事學理論,提出習近平用典的韓譯策略。習近平用典的翻譯不能只從目的論出發,而要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從敘事學語境構建的角度出發。首先,找出符合讀者語言習慣的闡釋角度;然后,依據語言習慣對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力求將其翻譯成“讀者友好型”譯文;最后,做好細節處理,保留典故神韻的同時傳達我國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