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嚴,李蕓嘉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1127)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區域物流競爭力是區域物流水平及物流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因此,我國已在“十一五”期間提出要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等現代服務業,正式將物流業界定為生產性服務業,并確立了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地位,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區域競爭力及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1]。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關于物流產業競爭力的理論研究非常少,大多數學者都是結合區域物流產業的特征構建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再就所選區域某時間點的物流發展相關數據進行驗證的實證分析。理論研究只是基于邁克爾·波特的“鉆石理論”進行改進,將現代物流體系中的一些新元素嵌入到“鉆石模型”以構建新的“鉆石模型”;實證研究采用的驗證方法有AHP 層次分析法、主因子模糊分析法及聚類分析法等。
一些學者在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構建區域物流產業競爭力“鉆石模型”,并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對不同區域的物流數據進行分析。
林曉偉,等(2013)[2]在分析波特“鉆石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模型及相應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和層次聚類法對我國區域物流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和分類,結果與各地區域物流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
蔣明琳,等(2015)[3]以波特鉆石模型作為研究分析范式,從政府能力、物流需求、物流資源、物流企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6個方面構建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中部六省(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山西)與我國其他各省的區域物流競爭力水平進行實證比較分析,結果表明中部六省區域物流整體競爭力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六省之間的區域物流競爭力差異較大,各省區域物流供需水平嚴重失衡。
張英婷(2019)[4]基于波特的國家競爭力“鉆石模型”,結合廣西區域物流現狀構建了改進后的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模型,通過對廣西區域物流要素、物流需求、物流企業競爭力水平、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宏觀環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六個方面的分析,認為廣西物流需求狀況和宏觀環境方面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因基礎設施落后、高級人才缺乏、物流企業競爭力較薄弱、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等方面的不足致使廣西物流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
通過對上述三位學者的研究結果分析不難看出,不同學者所選擇的“鉆石要素”名稱存在一些差異,但其經濟內涵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所選指標不同及不同指標的權數存在較大差異,最終的結論也有一定的偏差。
綜觀文獻可以發現,在已有的物流產業競爭力研究成果中,采用層次分析法和聚類分析對物流產業的主要影響因子進行分析和驗證的文獻達80%以上,這些研究方法相近的文獻按所選研究對象的范圍可歸類為單一省份及多個省份的兩類。
文獻中關于單一省份或地區物流競爭力研究的文獻較多,2005年至今有代表性的如下:
汪波,等(2005)[5]綜合分析了區域物流發展的關鍵因素,采用層次分析法選擇了三層次32 個物流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并以模糊判斷法對天津地區的物流發展水平進行檢驗,最后得出與客觀相符的結論。
高秀麗,等(2010)[6]從區域物流競爭實力和區域物流競爭潛力兩個維度構建了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模型,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客觀賦權合成,然后對廣東省21 個地區進行了實證測算,發現評價結果與現實相吻合。
戎陸慶,等(2017)[7]以廣西14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建立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權灰色關聯及聚類分析法檢驗了城市與區域物流競爭力的關聯關系。
許靜艷(2019)[8]從物流發展環境、物流作業能力、物流發展潛力三個維度,運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分析了2016 年安徽省16 個地級市的物流競爭力并進行測度及評價,認為安徽各城市的物流競爭力在三個維度上存在明顯差異,并建議加強合肥中心城市物流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實現城市物流間的協同創新發展。
唐小明,等(2019)[9]認為有必要從物流行業的特征出發,構建專屬物流行業的綜合競爭力評價體系,提出了區域物流綜合競爭力評價的6 維度模型。通過浙江省的行業數據對該模型進行了檢驗和修訂,并對浙江省的物流行業競爭力評價結論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邱志鵬,等(20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量化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物流業競爭力,分析結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之間的物流競爭力存在較大的差異。
通過梳理這些關于單一省份物流競爭力的文獻不難發現三個共性:
一是學者們所研究的區域基本是我國沿江、沿海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省份,這些省份的水運港口物流發展強于內陸一些沒有港口物流的省份,港口物流帶動了全省的物流業發展。
二是研究對象都是本省內地級市的物流競爭力,而一個省內各城市間的物流有較大重疊與交叉,數據可信度較小,因此各城市的物流競爭力排名的可信度也較小。
三是學者們所采用的方法和選擇的維度及指標基本相同,所不同只是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的數據,且所有的數據均是該地區某年的靜態數據,而對于前沿科技應用較多的物流行業來說,靜態數據無法準確反映區域物流產業的競爭力。
檢索文獻可發現近10年來就全國或多個省份物流競爭力的研究有代表性的如下:
王發曾,等(2011)[11]以省域城市群為背景區域研究城市競爭力的評價與時空演變,建立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評價的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評價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競爭力,計算了4 個時間斷面上中原城市群9 個城市的城市競爭力主成分得分與綜合得分,并據此對城市競爭力進行評價、排序,根據評價結果揭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的總體演變、主成分演變和影響因素演變的規律與特征。
金芳芳,等(2013)[12]從城市物流競爭實力和競爭潛力兩個方面建立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以2009 年的數據為基礎,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長三角16 個城市的物流競爭力進行評價,結果表明上海市物流業富有競爭力,蘇州、杭州、寧波3個城市物流競爭力較強,南京、無錫等11個城市物流競爭力一般,舟山市物流競爭力較弱。
宋玲,等(2017)[13]在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系統信息科技、物流發展業務規模、物流經濟流通消費等方面進行指標分析提煉的基礎上,構建地域物流競爭力綜合評價系統,采用因子分析和聚類統計對我國各省域物流競爭力進行評價和主成分分析,確定區域物流競爭力的因子得分和綜合排名。
宗會明,等(2017)[14]從物流發展區域的經濟水平、社會消費能力、物流產業的發展基礎、物流人才水平及信息技術水平5 個方面選取19 個指標,構建了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應用AHP模型獲取指標權重,并采用熵技術對權系數予以修正,對西部地區12個省會城市進行了實證研究,運用SPS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分析結果表明重慶市物流業最具競爭力,成都市物流競爭力較強,西安、昆明、南寧這3個城市物流競爭力一般,蘭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貴陽、銀川、西寧、拉薩這7 個城市物流競爭力較弱。
李平,等(2018)[15]構建了長江經濟帶中游城市群物流競爭力評價體系,并選取武漢、長沙、合肥、南昌4大城市進行重點評價,認為長江經濟帶中游城市群物流競爭力水平總體尚處于較低水平,四個城市物流競爭力排名為武漢、長沙、合肥和南昌,武漢、長沙、合肥都具有各自發展物流的競爭力優勢。
李潘,等(2018)[16]選取“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段沿線9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構建了區域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研究了區域物流競爭力的關聯關系,對各個地區的物流競爭力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促進物流產業結構升級、培養高素質物流人才、強化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提出物流產業競爭力提升對策。
岳琪(2019)[17]基于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程度、信息程度、物流行業人力資源狀況、城市化程度和產業結構六個方面構建地區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灰色關聯分析、熵權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我國31個地區的物流競爭力。
俞佳立,等(2019)[18]運用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及空間自相關分析法來研究我國物流產業的內在競爭力及時空差異情況,認為我國物流產業內在競爭力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空間上呈現出“東高西低”的分布格局,時間上競爭力差距呈縮小態勢,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內在競爭力高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我國物流產業內在競爭力存在著顯著的空間正相關關系,且空間趨同性在時間上有待進一步提升。
王學良,等(2020)[19]以廣西、浙江、江西為例,從低碳物流環境、低碳物流能力、低碳物流潛力以及物流低碳水平四個方面構建區域低碳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浙江、江西和廣西三個地區的區域低碳物流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表明中部、西部地區低碳物流發展總體水平落后。
從上述學者的論證方法與觀點可以看出,首先不同學者在構建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時所選擇的維度不同,金蘇芳選擇兩個維度,宋玲,等選擇了四個維度、宗會明選擇了五個維度、岳琪則選擇了六個維度,評價維度越多其評價結果越接近于現實狀態;其次是學者們對同一維度下的指標選擇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也就導致評價維度的權重有較大偏差。
港口物流是區域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港口物流的需求拉動了區域物流的聯動發展,通常水港、空港或陸港發達的港口城市物流競爭力也相對較強。
鄭麗娟(2016)[20]采用灰色關聯聚類分析方法,對“一帶一路”沿途國內的16個主要港口城市區域物流一體化發展現狀及物流競爭力進行綜合聚類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將此16個港口城市分成4類。
徐文靜(2017)[21]以物流競爭實力和物流競爭潛力兩個維度構建沿海港口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國內14個沿海港口城市2014年的數據為基礎進行城市物流競爭力的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上海市的物流競爭力最強,廣州、深圳的物流競爭力較強,天津、寧波、大連、青島物流競爭力一般,廈門、福州、煙臺、泉州、舟山、湛江、汕頭的物流競爭力較弱。
李彤,等(2019)[22]以“一帶一路”規劃中的12 個沿海港口城市為研究對象,運用熵權法對物流競爭力進行分析與評價。結果表明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和天津市的物流競爭力較強,寧波市、大連市、青島市、舟山市和泉州市的物流競爭力一般,煙臺市、廈門市和汕頭市的物流競爭力相對較弱。
王豆,等(2019)[23]建立了衡量港口物流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入熵權法對我國8個主港口的評價指數進行測算,認為上海在港口物流腹地經濟水平和港口物流供給能力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港口物流發展潛力方面與廣州和廈門港存在差距。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屬于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帶,是我國進出口貿易國際海運的主要港口。上海港自2010年至今是世界集裝箱運輸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深圳和廣州近幾年排名分別為第4 和第5位,這些港口除地理優勢和腹地經濟優勢外,港口基礎設施先進、信息化程度高,因此港口競爭力強。學者們雖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對象稍有差異,但他們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符合實際。
近來,已有學者從生態位的角度評價城市物流競爭力。
杜媚,等(2016)[24]以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物流發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教育科研發展水平4個方面構建基于生態位視角的多維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分析長江中游城市群內16 個城市的物流產業生態位大小,運用聚類系譜圖將16 個城市物流產業競爭力分為6個梯度等級,并對每個梯度中城市的物流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生態位理論可以反映各個城市物流產業競爭力大小,16 個城市中武漢、長沙和南昌的物流產業綜合生態位居區域前列,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而九江、宜春、上饒、孝感、湘潭、黃岡和荊州位居區域末三位,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
朱芳陽,等(2019)[25]以資源、技術和市場三個維度構建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生態位態勢測度方法分析我國“一帶一路”18 個重點省份2014-2016 年物流產業數據,結果表明,這18 個省份之間的物流產業競爭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廣東和浙江的物流產業競爭力最強,福建、內蒙古、遼寧、云南、陜西、重慶物流產業競爭力較強,廣西、黑龍江和上海物流產業競爭力一般,吉林、甘肅、海南、新疆、青海、寧夏和西藏的物流產業競爭力最弱。這個結論中的上海物流產業競爭力一般與前述學者的評價分析結果有一定的差異,原因是因為生態位互利共生策略是生態種群間競爭的對立面,其側重于區域間的密切合作,通過物流產業發展中的合作,最終實現雙贏或多贏。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多年來學術界關于區域物流業競爭力的相關研究主線有理論的拓展和實證研究的深化,相關研究成果豐富了我們對物流業競爭力問題的認知,為我們繼續深入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但總體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尚未解決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對物流業競爭力的大多數研究僅停留在現狀分析和實證檢驗上,對物流業競爭力形成機理及影響要素的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很少,在實證研究方法上仍存在較多的隨意性。
關于區域物流競爭力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關于區域物流競爭力的形成機理是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現有文獻只是就物流競爭力的主要形成要素進行定量分析,很少有定性的機理研究。本文認為應該從區域產業結構、物流產業集聚度、物流產業核心要素、物流產業創新能力及物流產業的管理效率等方面來揭示物流業競爭力的形成機理及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構建合理的物流業競爭力模型。
其次,關于區域物流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選擇問題?,F有文獻中學者們所選評價指標存在較大差異,隨意性較大,缺少全面性和科學性,數據選取大多是某一時點或時間截面的數據,缺少動態性。本文認為應當基于區域物流競爭力的形成機理模型構建能夠體現物流產業創新能力、發展潛力、產業效率等方面的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體系。
再次,關于物流競爭力評價方法問題。評價方法與指標權重賦值應是構建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綜合考慮應用主觀賦予權重和客觀賦予權重,克服主觀隨意性,降低人為影響因素,有利于對評價指標作縱向和橫向比較,最終得出更符合實情的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