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霄
進入新時代,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現實性課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不同的路徑,也有不同的方式,但重要的一環都是要傳承黨和國家的紅色文化革命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山東臨沂、福建古田、陜西延安、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等革命老區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多次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在新時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應該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本文將對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及其實現作一些基礎性的理論分析,以期能為有關部門和實務工作者開展好這項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紅色文化是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它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是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是蘊藏在革命歷史中的最好營養劑,在育人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影響力、內聚力和向心力。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的異常復雜性和艱巨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力量和前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而作為這個艱辛革命歷史和輝煌歷史的精神文化層面表達的紅色文化,就像化石一樣蘊藏著我們的成功與失敗、光榮與屈辱,也蘊含著如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道理。通過對紅色舊址舊居、紅色器物、紅色紀念建筑、紅色文獻、紅色故事等進行實地參觀考察,講述激奮人心的歷史事件,以此追憶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和感人事跡,有利于增強民眾對革命歷史了解的欲望和興趣,使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能夠真正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領略革命精神的真諦,使心靈得到洗禮。可見,紅色文化具有的這種歷史真實感能夠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對新時代民眾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紅色文化不僅由于歷史的真實感而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由于紅色文化具有歷史的價值感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有新的價值觀念,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有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與近代以來廣大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洪流和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分不開。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載體,反映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展現了仁人志士為追求遠大理想而獻身的執著,記載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團結的力量,彰顯了革命仁人志士為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強盛的價值追求。通過播放紅色影視、紅色歌曲,以其特有的紅色文化呈現形式,謳歌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展示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革命英雄擔當、歷史貢獻以及面臨民族危難之際的人生抉擇,無疑能夠使紅色文化給人一種強大的價值昭示。特別是偉大領袖的人格魅力、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能夠引發民眾靈魂深處的共鳴,從內心深處產生情感認同,進而能夠體會到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和舍生取義的壯舉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貢獻,懂得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及時代潮流中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道路。可見,紅色文化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這有利于民眾將紅色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斷地擴散和傳播,使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
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并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在仁人志士不斷的探索下沿著特定的方向發展,那就是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如此才能擺脫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窘境,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是近代以來各階層不斷求索所昭示出的必然方向,也是由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紅色文化在中國革命戰爭年代成長起來,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形成強大號召力和戰斗力的歷史;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歷史;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歷史,成為學習黨史、國史的生動教科書。習近平指出:“革命戰爭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驗面前所以能夠赴湯蹈火、視死如歸,就是因為他們對崇高的理想信念堅貞不渝、矢志不移。”[1]紅色文化所昭示出的歷史方向感,以雄辯的歷史必然性證明我們為什么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所以繼承紅色文化,有利于人們在對不同思潮的比較鑒別中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從而使民眾產生強大的內聚力和向心力。
當前,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必須遵循紅色文化的育人規律,而要充分把握紅色文化的育人規律必須首先對紅色文化本身開展深入系統的學理研究。只有明確紅色文化的本質規定、紅色文化的科學內涵、紅色文化的發展歷史、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紅色文化的承載形式等關于紅色文化的基本理論,才能進一步談對紅色文化育人規律的研究。就目前看,關于紅色文化的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學理上的深入探討還有待加強。不論是紅色文化研究的學科支撐,還是紅色文化的視野,抑或紅色文化的概念范疇,乃至紅色文化的話語體系等,都需要繼續加強研究。只有形成了關于紅色文化研究系統的成果,才能更好地研究如何利用這種文化來育人,才能更好地結合新的時代背景下人的思想行為活動規律來抽象概括新時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規律。也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為紅色文化育人提供學理支撐。
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不僅要遵循紅色文化育人規律,還應創新教育模式。當前,紅色文化育人模式比較陳舊,育人途徑比較單一。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價值不能因循守舊,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育人的模式和手段,多元組合。例如:創新紅色文化育人形式,可以在基地建立學術報告廳,舉行學術研究和英雄事跡報告會,通過言傳身教增強教育效果,還可以利用聲光電技術,重現當年的革命情景,將紅色文化中的英雄形象與故事和聲光電結合,增強感染力。再如:可以發展紅色旅游,通過紅色旅游能夠讓人們在歷史的發生地觸摸歷史、感知歷史,具有直觀形象性、情境性和參與性等特點,將思想教育寓于文化娛樂、觀光游覽中,不僅可以使人們了解革命歷史知識,挖掘革命精神內涵,還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賦予紅色文化資源新的時代特色和時代精神,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教育在旅游資源服務中的平臺作用。
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價值必須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堅持有的放矢。從當前看,我國的紅色文化教育不分對象群體、職業差別乃至年齡差別。紅色文化育人其實與其他育人的方式一樣,必須使用有針對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紅色文化育人的對象一般包括黨員干部群體、少年兒童、青年群體和一般群眾。黨員干部是黨的事業的中堅力量,要著重加強紅色文化的理論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少年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其身心處于發展過程中,應該以啟蒙式、啟迪式的教育方式,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這樣他們才更愿意也更容易接受。青年一代身心發展相對成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因此對青年一代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對于一般群眾,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艱苦奮斗教育。
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特點,積極借助新興媒體,奪取紅色文化前沿陣地。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日益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想觀念,要加強紅色文化網絡資源建設,建設好紅色文化網站,要充分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直播、論壇、博客、播客等多種傳播手段進行紅色文化的網絡傳播。為了宣傳紅色文化,也可以采取紅色經典影片巡回放映的形式,讓沉睡在歷史中的紅色文化得以蘇醒,把紅色文化中最深刻、最感人、最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以活潑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更為重要的,當前影視的蓬勃發展及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影響,決定我們要重視影視作品的教育價值,可將紅色文化融入革命題材劇的創作中,通過革命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戲劇、歌劇等來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讓觀眾在觀賞蘊含紅色文化的影視劇中感受紅色文化的歷史感、價值感和方向感,增強紅色文化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