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郁芬,李英哲
(1.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2.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顯然,想要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人才驅動才是根本所在。人才是技術創新、建設強國的第一資源。走好人才推動發展的道路就要求各高校應著力培養具有較好學科基礎、較強實踐能力、較高綜合素質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匠型創新人才。從教育供給的角度來看,在工科教育領域,我國已經開展了大規模的高等院校工科類教育,2018年工科在校學生人數占高等教育入學總人數1/3,但據預測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短缺將達到950萬,電力設備人才短缺將為900多萬。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科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現階段大多工科學生缺乏一定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及對于國家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工科生創新技能培養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和培養富有時代特點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有擔當有作為的“新工科”創新技能人才,探索高校工科生內涵式發展的有效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由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圣哲教授提出,2016年李克強總理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繼而掀起了社會各界的討論熱潮。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關于工匠精神,各界學者從其價值、精神、行為、態度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的闡述。雖然表達方式各有不同,但對工匠精神的本質認識是一致的。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包含著精益求精、追求品質、敢于創新、甘于奉獻的精神品質。要弘揚工匠精神就必須抓住其核心,不斷地推進自身在專業內的發展,銳意進取,追求卓越,堅持創新。可以說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進程,作為中國制造的支撐力量,高等教育工科創新技能人才的培養必須融入工匠精神。
提到工匠,其實并不陌生。我國歷史上也從不缺乏能工巧匠,無論是春秋戰國的魯班、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還是繪制《萬里江山圖》的趙黻,都可以稱得上是各行各業的工匠典范,而工匠精神也就在這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莊子創作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可以算得上是最早對工匠精神的文本表述。從庖丁初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到三年后“未嘗見全牛也”,再到“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這樣一個過程描述了庖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過程,而其“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刀刃若新發于硎”更是體現出了其技藝的精湛。“庖丁解牛”展現出來的精益求精與善于思考、敢于創新是對工匠精神的完美詮釋。精益求精在于其反復練習“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創新在于其敢于尋求事物發展的規律,沖破原有束縛,創新技能達到新的高度。
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庖丁解牛還是《萬里江山圖》,我們記住他們,絕不是他們不斷重復操作的練習過程,而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創新、不斷創造帶來的令人震驚的作品。在現代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僅僅是單純地重復某項工作不叫工匠精神,那只能是機器,只有具有創新意義,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全面創新的各項領域之中,培養更多的創新技能人才,我們才能更好地大踏步前進。
恩格斯說過“勞動使人成為人,并且推動人類文明不斷演進”。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盡管工匠精神可以通過政策倡導等各種途徑來進行宣傳,但最終還是要歸結到人,要靠人來實踐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2]。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創新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創新思維和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學校后期培養出來的。創新技能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在培養的過程中堅持精進系統的原則,將工匠精神真正地融入其中。
當前高校工科生創新技能培養過程存在的不是“硬件”問題,而更多的是“態度”問題。相比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國內工科生培養依舊注重書本知識專業學習,學生也大多抱著差不多的心態來面對工科的學習,缺乏創新和實踐能力。我國工科院校在培養目標上幾經變動,早期很多大專院校提出培養技能型人才,并將其定位為在生產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進行實際操作的人員。本科院校將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定位為培養具有創造能力,對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這導致了長久以來本科生的理論知識雖豐富且具有創新精神,但缺乏具體的實踐應用,而專科生操作能力突出但缺乏創新性的思考。這也導致了“中國制造”在外國人眼中變成了“在中國造”。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打破原有的局限,工科生培養要在不斷地實踐、堅持和探索中追求卓越,培養既具技能又具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創新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求有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銳意進取、勇于實踐的精神品質。工匠精神是千百年來人們智慧的積淀,工匠精神所蘊含的銳意進取、追求卓越、堅持創新、精益求精的品質正是當下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所必須的核心品質。
教育部《高等工程教育的未來——對高等教育未來的戰略思考》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本科共開設工科專業31個大類,201種專業,全國布點18 600多個,90%以上的高等院校開設了工科類專業,工科類畢業生占全世界總數的1/3以上,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科類教育供給體系[3]。但是,目前我國工科類畢業生國際競爭力仍處于中等水平,高端創新制造業對于工科畢業生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供需尚不平衡。這說明我國是工科類教育大國但還不是教育強國,在工科學生創新技能培養等方面仍有不足。
高等教育工科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實際應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和工作人員。然而,各高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更多看中其課程的實用性和一些相關能力的培養,往往忽略了工匠精神這一核心方面的表達。以機械工程這一傳統工科學科為例,高校的培養計劃大多為“掌握機械、電子、控制等機電系統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具備綜合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及機電系統知識的能力,初步具備研發機電系統或機電設備的素質,能夠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應用、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可以看到,眾多高校的培養目標依舊停留在掌握知識和技能階段,雖然提出培養應用型的工科人才,但卻忽略了本科生與中高職生的區別,本科生除了要具備基本的動手能力之外,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工匠精神的融入更應該成為高校制定培養目標時所考慮的重要因素。
目前國內普通高校工科課程依舊以書本為主要參考,灌輸式教學為主導,課程設置方面只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忽略了對學生創新方面的引導。只是單純地將書本知識灌輸給學生,并不在意學生的接受情況,特別是一些教學設施設備不夠完善的學校,導致學生畢業后到企業依舊無所適從甚至還不如技校生受歡迎。
目前雖然很多高校在培養計劃中制定了創新研究訓練的課程,設置了相應學分,但是并未有明確的規定,往往是學生根據自己開展科研訓練項目、學科競賽、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情況申請折算為一定的專業選修課學分。
除此之外,專業課程設置的內容缺乏創新性課程,更不見有關于工匠精神的相關內容,先進技術往往與課程脫節,學生所學課程老舊,不能滿足對社會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需求。同時,由于工科課程設置過多,又缺乏具體實際動手操作,加之難度相對較大,很多學生漸漸地喪失了對于工科學習的興趣,更甭提創新研究了。
在我國高等教育工科生的培養上,多年來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本科生缺少真正到企業去學習實踐的經歷,有些學校甚至連畢業實習都沒有。不少學校學生的實習時間為3~8周,實踐教學時間嚴重缺乏。近年來,高等教育一直強調工科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引進德國師徒制的教學,大力開展校企結合,但大多數依舊停留在研究層面,真正用于培養本科生的時間少之又少,更加忽視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養。
當下高校在營造校園文化時,更多注重學習氛圍、多樣發展、團隊協作等方面,在工匠精神的弘揚以及創新氛圍的營造上仍有不足。雖然國家大力支持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定期舉辦“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類比賽,但參賽作品中真正由本科生創新創造的好作品卻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學生組隊參賽為的只是一張證書或者評獎時的加分,比賽結束后不論成績如何便不再理會,缺乏繼續修改、不斷鉆研的工匠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是看及眼前,更不談項目的真正落地了。甚至個別指導教師教會學生的不是精益求精的學術信仰而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浮夸心態,整個高校缺乏對于工匠精神的崇尚和創新氛圍的營造。
當下,高校對于工科生創新技能缺乏系統合理的評價體系,雖然很多高校提出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如廣東省部分高校提出“學生在取得本專業教學計劃規定學分的同時,還必須參加國家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或廣東省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或SRP(學生研究計劃)或百步梯攀登計劃或一定時間的各類課外創新能力培養活動(如學科競賽、學術講座等)”,但許多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定依舊停留在考試的分數上,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不多,也沒有具體的量化評定標準。雖然很多學校在獎學金設置時都會設立科技創新標兵,但其衡量指標也只是靠競賽加分等來判斷,忽視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的重要性。
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知識技能的先進性也是相對的,不可能一勞永逸,但是無論在哪個行業做什么工作,工匠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精益求精,追求創新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對工科生創新技能的培養應該加強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從課程設置、平臺建設、實踐鍛煉、評價保障、思想引導等多方面著手,讓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到工科生創新技能培養的全過程中,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創新技能型人才。
課堂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所在。一方面課堂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實際,不能只停留在書本知識,更多應該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畢業時知識技能不過時。另一方面,必須注重授課的方式方法,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質疑,勇于提問,善于創新。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曾在采訪中指出,哈佛學生和國內學生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他們“敢講敢‘忽悠’”。哈佛的學生敢于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問題,或者表達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也許她一開始什么都不懂但是就是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一次次地向著問題進軍,一點點地解決自己的困惑,最后成為了行業精英。中國課堂多年來還是未能徹底改變教師至上的局面,很多時候學生不敢問,害怕老師批評,怕自己的問題太低級,因此不愿問、不想問,最后導致學生喪失了創新思考和不斷鉆研的精神品質。大學學習依舊像是等待喂食而不是主動找食,這就決定了很多人畢業等于失業。因此,應該將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到創新培養的課堂目標、內容中去,選派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來進行授課,用其言行來推動學生發展,同時要鼓勵教師建立開放式課堂,翻轉課堂,鼓勵學生勇于提問,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意識。
重視第二課堂,以學生社團為主要依托,通過新老交替、師帶徒、科創中心科研論壇等形式開展各項創新活動。舉辦各類“跨學科、多領域”的技能創新競賽,依托國家“挑戰杯”“互聯網+”等比賽,推進學生自主創新。開展學校科研立項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具體的項目中去,在項目中對學生實施“細、小、微”的具體化指導,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創新科研精神和敢于面對挑戰和失敗的勇氣。同時,聘請相關企業專家進校園擔任企業導師,讓學生在校內外固化項目操作中不斷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工科生的培養要更多加強實踐課程的設置。把握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讓學生真正地到企業去進行頂崗實習、跟班學習,以技能實訓、專業實習為載體,以強化職業技能為目標,在實踐的過程中貫穿工匠精神,通過具體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引進雙師型教師,加強學校、企業、社會的多方聯系,加快推進產教融合,打通創新技能培養通道,讓工匠精神充分融入到工科生創新技能培養過程之中,有效提高工科生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評價體系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方向,評價體系如何規定,學生便會追隨去做。《華盛頓協議》與國際工程教育質量標準提出,本科畢業生要“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因此,對于工科生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除了注重終結性評價,更要看重形成性評價。針對不同的專業,制定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創新性的學生培養評價指標,并將工匠精神的各項指標納入考核之中,構建更有利于學生創新發展的評價體系,引導和激勵學生逐步形成敢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品質。
校園文化建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營造濃厚的尊崇工匠的校園氛圍,有利于學生產生共鳴。高校應在圖書館、宣傳欄、校道等場所宣傳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開展企業家進校園活動,邀請大國工匠們到校園來開展講座,讓學生們與工匠們面對面交流。利用開學典禮、年級大會等活動集中學習,通過互聯網自媒體技術開展各類宣傳學習活動,如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宣傳,組織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等。盡管這種宣傳教育引導有時候也需要某種“灌輸”,但要遵循規律、創新方式,“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創新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高等院校的新時代使命。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一個漫長系統的過程。工匠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可以概括為踏實、肯干、創新、精益求精,因此工匠精神不是大國工匠們特有的,而是可以普遍化的,貫穿于各個領域的。因此,高校創新技能教育要始終貫穿工匠精神,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融入到教育教學當中,理論聯系實際,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體現出工匠精神,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