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珂,喻小紅,朱小龍
(1.2.3.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1131)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1]。一段時間以來,對于幼兒園至高中階段中,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被廣泛提及和運用,并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運行機制。而關于高校階段家校合作育人機制的探索則較為滯后。原因是在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里,學生在大學階段已經長大成人,具備了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所以在學生進入高校后,家庭往往就不再扮演日常教育參與者和實施者的角色,而是由高校與學生之間進行直接對話溝通。即使偶爾有家庭角色參與到對高校學生的教育中來,也是出現某種情況后的臨時性措施,普遍未形成連續的、有效的家校教育合力[2]。
為有效彌補家庭在高校學生教育中的缺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3]。此后,有國內學者開展了高校教育中家校合作有關問題的研究,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例如,亓振華等針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提出高校要重視家校合作的育人形式[4];李冰寒等從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角度,提出了構建家校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鄭旭針對大一新生入學初期面臨的生活、學習、思想等方面問題,提出需要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形成家校合作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6];劉翠蘭在《高校家校合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提出,應注重大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避免家長的“過度參與”,凸顯并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7]。綜合來看,以上高校“家校合作”育人的研究內容多集中于思想心理教育內容,強調家庭角色的有限參與。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為高校教育擺脫傳統學習空間限制提供了基礎支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等新型教學模式開始走進大眾視野,成為課程改革的推進方向。“互聯網+教育”,其顯著特點是線上教育、線下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相互融合,追求的是網絡學習和傳統教育的深層融合,以構建在線化、自主化、個性化的開放課堂[8]。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持續推進,高校開展網絡教學、學生網上自主學習成為新的業態。這種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來看,完全依靠高校學生的自我管理,還難以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需要進一步強調家庭在高校學生教育中的作用發揮,在家校之間探索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育人機制。本文就“互聯網+教育”模式下高校實施家校合作育人機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則進行探討,進而提出構建“家校合作”育人機制的實施途徑,以其為提升“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質量提供有益參考。
一是實施“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必要保障。“互聯網+教育”雖然是大勢所趨,對于發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大有裨益,但是目前正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面臨著教學質量難把控等因素。例如,在互聯網教學中,因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導致其難以長久保持注意力,而教師在在線教學過程中又難以像課堂教學一樣進行及時的督促提醒[9];網上實時教學,客觀上要求學生進行認真的課前預習,但是如果監督不到位,很多學生卻難以有效落實,后果是正式上課期間,學生跟不上、聽不懂,從而影響教學質量。解決以上問題,迫切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參與,需要他們積極配合老師做好學生的教學管理工作,例如及時提醒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前準備,按時參加互聯網教學活動,嚴格遵守聽課紀律等。
二是助力高校學生素養提升的必要方式。“互聯網+教育”模式如同一道催化劑,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這種素養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甚至對于很多自制力不強的學生而言,依靠自身還難以自覺養成。因此,需要家校之間共同助力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這期間,學校、家庭、學生三者之間要通過有效的互動,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10];通過學校的指導和家長的督導,幫助學生掌握在線學習的特點和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家校之間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有效的檢查、激勵和反饋,以便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調整,使學生更主動地進行學習。
三是完善高校辦學水平的必要制度。高校的建設發展能否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取決于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與學生家長進行充分的互動,是調查辦學滿意度的有效途徑,通過互動可以及時了解教學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為加快完善工作制度提供有益參考。而且因學生家長來自于各行各業,更不乏行業中的佼佼者,通過充分的溝通,不僅可以征得意見,更可以直接獲得很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從而促進高校辦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四是構建和諧家庭關系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當前家庭關系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危機。比如,由于陪伴時間的減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逐漸淡漠;比如,隨著學生自高中升入大學,突然失去了家庭強有力的監管后,就出現了厭惡學習、逃課甚至違紀違法等錯誤傾向。以上行為的出現,影響了學生的個人成長,也影響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甚至給家長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因此,高校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督促提醒,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觀念和意識,也有利于學生家庭的和諧溫馨。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同時也是雙方的共同目標。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必須保證家校雙方在育人目標上的一致。只有確定了一致性的目標,雙方才能展開有效的溝通,形成對學生教育上的合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及時性原則強調溝通的雙方之間的矛盾問題需要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在問題出現的初期,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用很少的時間和精力把一個可能帶來很大隱患的問題解決掉。而任由問題積少成多、積小變大,就可能發展到無法正常解決的境地。以上原則適用于“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家校之間的協作溝通。一方面,家長和學校對學生參與網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要相互之間及時溝通、及時解決。另一方面,家校雙方在學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出現分歧時,也要盡早達成一致,避免分歧越來越大。
關鍵性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抓住重大的、根本性的問題;二是解決問題要標本兼治,避免問題重復出現。受時間、精力等限制,家校雙方的溝通合作要做到時時處處、面面俱到。所以,在針對高校學生的相關問題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家校雙方要抓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根本性的以及會形成長遠影響的的問題,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溝通效能的最大化。同時,溝通雙方都要強化問題導向,針對溝通過程中提及的各類問題及時予以解決,避免就一個問題或者同類問題反復溝通,浪費不必要的精力和時間。
家校之間平等相待是相互認可和長期有效溝通的基礎。溝通過程中,雙方均要從促進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既堅持各抒己見、充分表達真實想法和意見,又充分尊重對方的地位和想法,彼此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努力在各個具體問題上達成一致。
高校和家庭在學生教育中具有各自的優勢。例如,學校教育具有規范性和系統性,能夠兼顧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但是由于受眾很多,所以缺乏個性化,有時也不能兼顧所有學生的感受。而家庭教育的優勢在于對教育對象知根知底,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情感性會更強,更有利于學生接受,但也存在教育的隨意性大、方式方法不科學等問題。因此,在家校合作機制下,家校雙方要注重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實現家校教育的互補和統一。
高校和家庭對教育對象有共同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成才[12]。高校與學生家庭之間只有以學生的整體成長進步為判斷教育效果的基本依據,共同遵循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相互之間才能不斷達成共識,彼此增加合作互信,共同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育環境。雙方之間在合作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高校學生已經長大成人,要給學生個人留有足夠的個人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尊嚴,要充分認識追求個性特點與不服從管理、不認真學習等錯誤行為之間的本質區別。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學生個人能夠自行處理的學習和生活問題,都不要再插手干預。
首先是高校和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高校要做家校合作的積極倡導者、組織者和執行者[13],積極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在家校合作中發揮推動作用。例如,在高校開展各項互聯網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既要直接與學生對話,對學生的聽課學習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又要采取多種方式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于教學中發現的各類問題,也要及時告知家長,以引起家長重視并引導家長發揮作用,促進有關問題的解決。其次,家庭和學生家長要做家校合作的積極參與者。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參與到高校學生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利用自身了解孩子的特點以及情感上的優勢,積極配合學校老師做好輔助工作,及時督促學生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落實學習任務、跟上學校的整體教學進度。
有效的合作需要建立在明確的分工基礎上。家校之間的合作更需要根據雙方各自的特點明確好職責與分工,從而避免合作過程中的重復性勞動,確保家校合作取得實效。為此,學校要側重于按照學生培養規劃和課程計劃研究制定符合“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課程內容,并且在創新授課形式、保證授課質量、提升學習效果等方面下功夫。家長則需要在督促學生自主學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以及了解、反饋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下工夫。雙方通過明確的分工,實現職能上的互補,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
家校之間開展育人合作,難免出現理念上的分歧以及方法上的偏差。為此,最重要的是家校雙方要增強互信。學校要充分理解家長提出意見的善意初衷,充分吸納家長的合理建議,并對相關的教學安排作出調整和改變;對確實不能接納的,也要體現出溝通的誠意,向家長作出合理的解釋。家長則要充分相信學校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理解學校不能充分照顧到每個學生特殊需求的苦衷,盡量督促自己的孩子做出自我改變,以適應學校的教學節奏,以此達成和諧包容的合作關系,實現合作效果的最優化。
隨著微信、微博等各種信息手段的不斷成熟,家校之間實現實時溝通已經不再是難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是如何提高溝通的效率。為此,學校要扮演主動角色,可通過組建家長微信群、推送學校微信公眾號以及在學校網頁上設置家長留言板、開辟家校互動專欄等多種形式,建立多層次的溝通渠道,以滿足家長參與家校集體溝通、家長之間溝通以及家校之間個別問題單獨溝通等多種形式的溝通需要。
“互聯網+”時代,給高校教學活動的發展創新、學生學習活動的獨立自主提供了很多新的機遇和選擇,催生出很多新的教育形式、教育業態,同時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需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中來,通過相互之間的有效溝通,共同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共同助力高校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