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九洲小學 李旋
低年級的學生需要通過操作,直觀體會數學公式和規律,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應用手、口、眼等感官,以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最大化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程度,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比如教師在教學乘法口訣時,可以讓學生準備90根小棒。在學生還沒有熟練掌握乘法口訣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數小棒的方式,掌握一些比較基本的乘法算式。教師可以舉出一個“6×6”的例子,讓學生6根6根地數小棒,分成6組,然后讓6組一直數36根小棒,這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6×6”的答案,這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歸納能力。教師還可以舉出很多乘法口訣上的算式,讓學生經過反復操作,從而掌握全部乘法口訣,也能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興趣。學生經過實踐后,對乘法口訣的內容印象會更加深刻,也能降低學生出錯的可能性。
因為低年級的數學知識比較枯燥,且低年級的學生普遍自制力比較差,如果只一味讓學生練習計算題,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對數學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多組織趣味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
比如教師讓學生以唱兒歌的方式,熟悉乘法運算,比較常用的就是《數青蛙》這首兒歌。歌詞模板是“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教師先要對這個模板中的數量關系進行介紹,比如嘴的數量是青蛙的只數乘1、眼睛的數量是青蛙的只數乘2、腿的個數是青蛙的只數乘4、學生在每唱出一句歌詞時,都會運用這些乘法口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計算能力。這種唱兒歌的游戲方式比傳統的做計算題的方式更具趣味性,學生也更容易接受,而且《數青蛙》這首兒歌,學生都比較熟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能活躍課堂氣氛。
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某些數學知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有些學生數學基礎比較薄弱,教師在課堂上要為低年級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都能投入解答教師的提問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因學生在課堂上最容易被豐富的色彩吸引,教師就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教學《1~5的認識》時,可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通過數數的方式說出圖片代表的數字。教師在展示出圖片后,要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主對圖片上的數量關系進行探究。例如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出奧運五環的圖片,再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圖標嗎?我們一起來數一下這個圖標上有幾個圓環?這時學生就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圖片上,也會自覺伸出手指,數圖片中的數量,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意識。
課堂上設置的實踐環節,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也能讓學生收獲更多經驗,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設置較多的實踐環節,尤其是設置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實踐活動內容,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課堂活動,從而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認識鐘表》時,就要以例題的形式讓學生熟悉讀表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鐘表的特點和組成部分。為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繪制鐘表圖,并給定一個主題,讓學生繪制一個生活起居的表格,根據學生自己填入的時間繪制表格,比如學生每天早晨7時10分起床,學生就要寫出7:10,并繪制出這一時段鐘表的圖形。此時學生積極配合教師安排的活動,在繪制鐘表的過程中,也能回顧鐘表的構成要素,這比傳統的教學活動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在對低年級的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科教學時,應當多采取一些需要學生實踐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中既能動腦,也能動口、動手,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數學技能經驗。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對教學策略進行優化,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引導學生自發對數學知識點進行探討,引導學生由一些簡單的現象歸納出數學公式或結論,這些都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保持積極性,為學生奠定良好的數學學習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