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周巷小學 張曉蓮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正處于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做好思想建設工作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小學德育相融合有利于學生的進步和健康成長。教師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有效滲透,能夠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道德教育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關系。
傳統文化中包含的仁、義、禮、智、信正是現階段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德育相結合,既可以實現對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不僅可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還可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極高,“德”在傳統文化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古至今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和研究,很多學者對“德”提出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并完成了大量與德育相關的著作,對于現階段開展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三觀正處于一個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要重視對其進行德育的方式,要更好地落實德育,需要將愛國主義等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教育當中,從而更好地落實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使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和發展。
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使其更加多元化。比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組織比賽的方式,展開相關內容的教學工作,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保證教師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使教學目標更加順利地完成。比如,在進行《三字經》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各個小組之間進行內容背誦的比拼,給學生規定一個時間,讓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背誦,最后教師隨機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兩名學生,進行比賽,哪一組背誦的內容多,哪一組就算最終的勝利組。小組之間進行互動和比拼,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使學生更加努力地完成相關內容的背誦,同時可以激發其集體榮譽感,有利于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在完成背誦工作之后,教師可以讓每一組派出兩名學生作為代表,將自己背誦后最有感觸的部分為同學朗誦,并講出自己的感觸和想法,教師在聽過學生的表達過后,要積極思考,適當講出自己的見解,并針對學生分享的道德故事給學生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講解,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在進行比賽和分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傳統文化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反復研讀的過程中,其思想意識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對課堂教學模式的豐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傳統文化知識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還在滲透相關知識的同時實現了德育,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德育課堂上,教師主要是以講述固定的教材內容為主,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相對較低,德育的實際效果不明顯。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引入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并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使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充分發揮其價值。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故事為背景,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保證課堂教學的進度和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分享《三字經》中“玉不琢,不成器”的小故事,使學生對德育教材中的故事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而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學習的任務,對教材中的故事進行總結,并在后續的課堂中,和其他同學分享。學生在搜集相關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對故事內容進行總結時,會引發其相關的思考,進而使其思想認識得到提升,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建設。
現階段,在開展相關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工作,使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之間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使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掌握程度得到保證。學生對于傳統節日有著很深的熱愛,教師可以借此對學生道德素養進行培養和提升。小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認知有限,教師要借此機會加深其對相關節日的印象,提升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進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要做好相應的道德品質建設工作,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承載了無數先人的智慧,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寶貴財富。將小學德育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使傳統文化為學生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同時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為其日后的進步和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