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建始縣三里鄉民族小學 秦文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教學的首要目標。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積累語文閱讀素材(包括課外閱讀的積累)。通過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情感,提升對課文的理解能力,為寫好作文奠定基礎。
擁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教師通過素材中優秀、積極內容的展示,對學生進行情感能力的引導,情感的共鳴可促使學生在閱讀中體驗讀書的魅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促使學生學習態度和觀念的轉變,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教師在這個階段對學生的影響是重大的,積極引導學生閱讀素材,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日常學習中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知識儲備量進行觀察,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我國所有教育中的基礎。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很難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教師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符合現階段的教育發展形勢。大多數的教師認為相對于閱讀習慣的培養,知識的傳授顯得更為重要,并不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是敷衍的;長時間下來,學生有樣學樣,對閱讀課文的觀念就更加淡薄了,這樣就很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接觸閱讀的時間相對較短,缺乏對語文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沒有恰當的閱讀方法,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閱讀,也不知道怎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從而進行盲目的閱讀。
大多數的小學生對于閱讀課文是缺乏興趣的,對于一本書讀后并沒有什么印象,機械性的閱讀方式,很難在書中學到有效的方法,養成閱讀習慣就更無從談起了。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太過注重學習成績,有時甚至強制規定小學生閱讀的課外內容,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過多干涉學生選擇課外書籍的權利,致使學生失去了原本對閱讀書籍的興趣,也就難以形成有效的閱讀習慣。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各種功利性的現象撲面而來,部分家長和教師認為要想進入更好的中學,就必須對課內教材多讀、讀透,這也就將課外閱讀的積極意義嚴重忽略了。也就是說,家長、學生,甚至是教師都忽略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只注重課內教材,從而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了狹窄的知識面。
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學生要積極拓寬閱讀的范圍,更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所以,在對小學生進行閱讀習慣的培養時,要充分尊重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推薦相應的書籍,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例如,在進行《開國大典》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推薦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書籍,以此提升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閱讀是一個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有效運用工具書,使學生養成邊讀書邊記錄的好習慣。同時,教師通過分析教材,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精細的閱讀方法,可以使學生抓住文章要表達的重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例如,在進行《金色的魚鉤》教學時,教學生通過觀察老班長的動作、神態及所處的環境等的描寫,了解老班長的內心活動,進而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合理運用教學的平臺,使學生形成好的閱讀習慣。巧妙地引導學生閱讀語文素材,小學生由于心理、年齡等方面的不成熟,在選擇閱讀書籍的時候,會有盲目性和隨意性,思維活動能力相對低下,教師要根據學生個人差異進行引導。
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家庭與學校應進行合作,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