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關小學 汪建清
在新時代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雖然都知道學生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卻在教學中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動的,任教師擺布的群體,教與學沒有形成統一的戰線,教師和學生有時候是對立的。這樣的課堂氣氛,課堂結構、教學效率可想而知。新課標的改革,不但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尊重新時代對人才需求的培養,也要注重課程結合的均衡性、選擇性和綜合性,使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從單一的知識積累和數量上增多,轉變為知識促進能力,形成知識的功能性轉變。所以小學教師不但要改變和創新教學方法,也要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方法,使教與學能在一條戰線上,形成合力,發掘和培養學生的更多可能,實現小學語文更有效的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思想和教學觀念,不但要求他們充分認識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的,也希望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具有與時俱進的發展性。每一代學生都有印在他們身上的特點,所以他們對知識的需求和學習規律有所不同。以往的學生,有一股子吃苦的精力,大多都有一種埋頭苦學的勁頭,一來因為時代在他們身上印下的吃苦精神,二來當時信息技術沒有這么發達,課外讀物也不多,學生除了課本,可選的讀物少之又少。而21 世紀的小學生不但面對的是信息技術時代、知識時代,更是多元化生活和多元化學習的時代,如果教師不與時俱進,結合新課標素質教育的要求,為學生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采用先進教學設備進行輔助教學,只有傳統的講授,是很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也就很難實現有效的教學。更談不上讓學生快樂學習,輕松理解、吸收和記憶,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所以,在新課標下,教師要有新思想、新觀念,要敢創新、敢嘗試,才能為學生打造理想的課堂,也能真正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出一份力。
新課標素質教育的目標,不只是給學生傳授知識,傳授先進的學習思想,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教學生會學。學生會學習了,才談得上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讓學生背會課文、分析課文或者寫作文等,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地背課文、理解課文,運用什么方法寫好作文。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加強學法的指導,結合語文這門語言學科本身的特點,指導學生學會有效地學習語文,讓教與學更輕松,更有效。比如,在《詹天佑》這一課文的教學時,教師要完全摒棄以前的講授方式,用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如,詹天佑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特殊的社會背景和自然環境下,如何克服困難,完成了京張鐵路的建設?或者,教師以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時受到各種困難為主線,讓學生編成一出情景劇等。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運用能力、組織能力,還能讓學生掌握更多學習課文的方法,養成學生自覺探究,一探到底的學習方法。這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更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以前教師一直以為“教”是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重點,所以,不但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組織和設計課堂內容中,還用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其實,在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不高的原因時,不難發現,“學”才是課堂教學的根本,也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如果學生不動起來,使課堂形成良性的“學習”環境,教師的教學再精彩也是無益于課堂效率。新課標的教學是為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課堂教學就要改變模式,從教師的灌輸改為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讓學生能全心全意地參與到過程中來,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祖父的園子》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預習提前學習,了解課文內容。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祖父侍弄菜園的過程,和“我”灑在菜園子里的快樂童年,分析和總結課文的寫作方法等。這樣在正式講解前學生就開始了思考,在講解中學生會帶著問題學習,不但會使學生的問題在學習中一一得到解決,還能培養學生好問好思考的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有效教學更有保障。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絕不能僅限于課本,要結合時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需求,進行拓展性教學,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首先,在課文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一些延伸性的東西,拓展學生思路,豐富教學內容。比如,在教授《梅花魂》時,教師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再通過多媒體或者別的手段,尋找幾種與梅花有相似品質的植物或者找幾篇與《梅花魂》相似的文章,進行閱讀對比,吸取其中的精華,感受其中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強化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情感;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拓展性閱讀,多讀一些課外的精華文學作品,增強學生的欣賞能力,寫作能力,理解能力,為學生更好學習語文奠定基礎。
總之,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多做、多問、勤動手的習慣,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且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和發展,才會使教學更輕松,效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