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新安小學 張飛
新勞動教育概念三個創新點分別是:第一,育人理念向新時代靠攏;第二,育人目標向核心素養靠攏;第三,育人途徑向課程化、體系化靠攏。
自治、逸美、煥新是新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必須以這三大目標為依據,關注與學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以及互動,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其中教學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學內容的優化升級最為關鍵,教師應該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尊重并了解學生的差異性,讓其接受勞動教育的熏陶,從而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水平;在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行動力以及服務他人的本領(勞動自治);培養學生美景美人的情懷和品美的能力(勞動逸美);樹立想到就立即行動的探索精神(勞動煥新)。其實“新勞動教育”就是自治、逸美、煥新,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進而實現不同維度的實踐轉化。
新勞動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較快,已經朝著體系化、課程化的方向發展,大部分新的工作教育能夠以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實質情況,將勞動教育與德育融為一體,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良性成長。
新勞動教育研究的關鍵點就在于“立新”實踐,“新勞動教育”的育人空間包括學生的全部生活。
第一,更加直觀地面對教育問題,解決教育矛盾。我們希望通過“新勞動教育”的“立新”實踐來培養學生的“行動力”,從本質上解決基礎教育當中存在的矛盾:一是中國傳統認知教育目標與教育目標的矛盾;二是兒童成長現狀與當前時代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對當前獨生子女過度呵護和時代與人才核心競爭力需求之間的矛盾;三是學校特色與當前城市小學發展現狀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學校本身發展與城市小學等各方面條件之間的矛盾。第二,直面教育本質,全面育人。新勞動教育立新實踐是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行動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以勞動實踐活動等為載體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各種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第三,直指核心素養,重視理論落實。新勞動教育的內容指向行動力的培養,因為具有行動力的人一般更加喜歡探究、堅韌不拔、積極向上、充滿自信、勇于解決問題、擅長實踐操作,這正與當前中國發展核心素養的6 大素養相一致。而培養學生的行動力包括:自治、逸美、煥新等三個方面,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進而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師需要加強不同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充分體現新勞動教育的指導作用以及優勢,關注校本課程體系建設以及研究分析,分析不同版本校本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以及鼓勵。三類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備受關注,教師需要以細節要素的分析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創設常態與生態兩種環境。生態就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通過營造勞動教育基地,結合學校綠植基地對學生的生活技能進行訓練;常態環境就是涵蓋了教師、學生、校園環境、教學活動等各種要素的一種課程環境。開展新勞動教育的三類校本課程,自治是培養學生的成長、生活以及生存技巧;逸美是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感知、欣賞和體驗;而煥新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教師應該堅持站在學生的角度,關注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溝通,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保障課程體系化建設工作的大力落實,促進學生的良性成長及發展。
教師必須以本土化原則為依據,豐富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在培養學生行動力的過程當中,我們更加注重分工合作,堅持多元化、立體化、開放化的原則。課表需根據三類校本課程制定,其中自我服務類課程在家中完成,民俗禮儀課程可以安排在早上和中午進行訓練。為學生構建插花等校內實踐基地,與校外一些圖書館等構建校外實踐基地,形成一個覆蓋學生全部生活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師資方面我們采用的是招賢與培訓,在原有的教師當中培養一批有一技之長的教師,使其能夠盡快適應新課程,同時又針對社會招聘一些專業人才,為學校的師資隊伍注入新力量。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需要在自治、逸美、煥新這三個課程體系當中抽取出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藝術培訓、科學創新以及自我約束管理等5個評價領域,了解不同教育教學環節對學生的要求,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和個性化的成長,讓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勞動意識,從而實現自我教育的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