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西寨初級中學 楊永霞
趣味性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通過趣味性元素指導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所謂趣味性,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比如情景教學、項目教學、游戲教學、生活教學等等。鑒于傳統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加上化學實驗難度較大,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普遍較差,教師只有能深入理解并利用趣味性教學的內涵,才能以更有趣的教學引導、更實用的化學知識、更和諧的教學互動、更輕松的教學氛圍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那么,基于初中化學課程特點,什么樣的教學元素才能深度體現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呢?化學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從簡單的洗碗刷盤到復雜的人體新陳代謝,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化學的重要作用。所以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適時引入生活化教學元素,無疑是體現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最好方式。同時,教師借助生活元素可以將教學內容具象化展示在學生面前,尤其對化學教學來說,抽象的理論知識點非常多,運用生活元素進行具體形象的分析,必然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生活化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通過生動有趣的生活化教學元素理解和記憶知識,所以教師在體現教學趣味性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新課改背景下,秉持“人本教學”理念,把學生的學習感受放在第一位,從而靈活應用生活化教學素材。
2.發揮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作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作用體現在對生活化教學素材的利用方面,學生雖然能理解生活化教學素材,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和課本上的知識建立聯系。所以教師要科學地利用生活化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從中提煉出重要的化學知識,這樣一來才能提升教學成效。
3.選擇適合學生的生活化教學素材。有些教師太過強調生活化教學素材的趣味性、簡單性,卻忽略了初中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初中生和小學生不同,幼稚、簡單的趣味性素材往往不會引發他們的興趣,相反,一些奇妙且有一定探究難度的素材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為更加具體地進行分析,此處以人教版初中化學《燃燒和滅火》為例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教學導入。在教學導入階段,教師需要結合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原因有二,第一個是借助圖片、視頻對學生形成一定的視覺沖擊,這樣能最快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二個是通過圖片和視頻可以導入豐富的生活化教學元素,吸引眼球,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展示近期的新聞熱點——某小區居民做飯的時候因為用火不慎導致火災。學生看到這則新聞后必然會被吸引,觀察非常仔細,精神也高度集中,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在火災前期,居民能采取正確的滅火方法,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更大的火災發生呢?”借助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引出“物體燃燒”和“燃燒滅火”等話題,引入教學內容。
2.教學過程。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生活化教學元素組織化學實驗活動,借助簡單易操作的化學實驗深刻解讀背后深刻的化學原理,過程簡單,形式有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操作興趣。科學使用教具模擬生活中的燃燒現象,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比如教師用燒杯、碎紙屑模擬生活中的燃燒現象,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發現白紙經過燃燒之后變成了黑色,那這些黑色物質是什么?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此時教師再引入化學方程式,介紹物質的燃燒現象和背后的化學原理。在學生理解了燃燒的條件之后,教師便引導學生回歸到最開始的實驗中,提出問題:“如何才能安全滅掉燒杯中的火呢?”引導學生從阻隔氧氣的角度,把燒杯口堵住觀察現象,可以發現火漸漸熄滅。
3.作業設計。作業設計環節中,教師需摒棄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盡可能選擇一些生活化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當然,化學實驗是帶有一定危險性的,教師不一定非要讓學生做化學實驗,也可以基于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分析背后的化學原理,這種形式將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興趣。
作業設計要貼合學生的生活經歷,比如按照教學導入階段的生活實例,教師讓學生探究一個問題——該居民家產生火災的最初原因是明火遇到油之后猛然燃燒,而居民為了滅火在鍋中倒水,反而讓火勢更加猛烈,大家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并找到正確的滅火方法。以此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背后的化學原理,從而進一步理解生活中的燃燒現象和滅火方法。這里需再次重申,燃燒和滅火實驗是帶有一定危險性的,所以教師需一再重申不能讓學生親自實驗,而是要結合生活實例分析背后的化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