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 梁夢婷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美術有強烈的好奇感,他們會主動用眼睛觀察新奇的事物,對美的東西有敏銳的觀察力。在美術中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學生觀察呢?四年級《動物的臉》這一課,有個請學生對比真實圖片的環節,分析畫家在表現馬的時候抓住了什么特征以及運用了什么手法。學生能觀察出馬的鬃毛畫得濃密且形象,但在談及手法的時候卻沒人能答上來。教師繼續提問:“生活中的馬臉有毛發嗎?畫家是怎樣表現的?”畫家僅用了幾根線條概括馬臉輪廓,教師引出了“概括”這個詞,講解馬頭的表現手法,以簡練的筆墨表現英姿颯爽的駿馬形象。引導學生使用美術專業術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不僅要培養學生能畫出來的能力,還需要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美術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對畫面效果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年級的《出殼了》示范畫的部分有雞媽媽孵化雞蛋的場景。課堂中,需要請學生分析畫面在構圖和色彩方面的特點,創作時展示一個完整的故事。在創作過程中,善于思考的學生會構思故事,雞媽媽孵蛋可使用已有形象,但孵蛋的過程各不相同。在展示作業的時候,有位小朋友畫了這樣一個場面:雞媽媽在孵蛋,可是有人將雞蛋拿走了,于是雞媽媽流下了淚水。學生用稚嫩的畫筆畫出了雞媽媽的傷心,濃濃的母子情溢出畫面,感染了觀賞者。這個畫面非常有創意,學生把生活中所見的場面加上自己童真的想象,將情感結合到了畫中,這樣的作品更有血有肉。學生對畫面進行了思考,更厲害的是把情感融入了畫面中,值得表揚。抓住基礎技能更要深入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觀察理解的基礎上思考,充分發揮想象力。學生的思考能力通過反復訓練,日益提高,創造優秀作品的幾率就大大提高了。
時常聽到學生說“老師,這個我不會畫。”“老師,這里我畫錯了”此類的語句。如果說,動手實踐是可以呈現美術作品的方式,那么觀察和動腦便是基礎與前提。無論是在哪一門學科的教學上,光看光講不練都是行不通的,美術的教學效果尤其呈現在靜態作品上,創作即把動態的思路通過畫筆呈現在畫紙上,供觀賞者解讀。縱觀現在所用的人美版美術教材,四大領域內的教學內容都與動手緊緊相關,需要學生勇于實踐。有的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他發現自己和教師的示范內容不一致,提出類似問題“老師,我這里有問題,不知道怎么繼續”。教師不應阻止學生創作的步伐,而應引導和鼓勵,希望他們可以在示范的基礎上自己進行創作。在描摹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出現造型、比例的問題,這是因為在操作前期缺乏觀察與分析的過程,導致了最后的不像、不對。那么,學生一味追求“像”“對”是不是“好”呢?其實,學生所認為的“像”或“對”都說明了他們想要努力去表現得更好,只要創作內容切合主題,能體現本課的重難點,是否和優秀作品“像”就不需要去過多考慮。
上課是師生的互動,學生對課堂的口頭反饋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學生的口頭反饋包括針對教師提問的回答、課堂中的學生討論以及作業展評時的解說。這三個環節在美術課中非常考驗學生的表達能力。有人說,口頭表達不應該是語文教師的事情嗎?其實不然,美術課上一個學生能很好地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也相當重要。學生思想活躍,尤其是面對新知更容易產生好奇心,他們愛探索,但容易七嘴八舌。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扮演一個引導者與管理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跟著教學思路進行思考,在恰當的時候進行口頭反饋。有的學生還沒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課堂上容易出現“插嘴”現象,打斷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對課堂的管理尤為重要,在良好的紀律基礎上教學,定會事半功倍。
繪畫內容大多源自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及感受,不局限于用眼觀察,需要多種感官參與,更包括了用心感受,感受藝術作品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教師可為學生創設各種情景,使其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培養學生的創作積極性。美術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授技法,更能啟迪心靈。在美術的教學中,通常會有大量的欣賞活動,這是一種長期且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指向性,例如有的作品反映社會現狀,揭示勞動人民的艱辛等
在美術教學中,不管是單方面從“眼”“腦”“手”“口”又或是“心”來看,每個部分都與其他方面密切相連,脫離了任意一個部分都會使效果不那么理想。本文雖分為五個方面進行分析,但這五個部分是無法割裂、互相依存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將這幾個部分相輔相成,必能感受美術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