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平 呂偉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機地體現這一特點,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從文本細讀做起,從知識層、情理層、文化層三個層面入手,逐層深入地去感受把握文本內涵。
《壺口,壺口》是人教版配套讀本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托物寓意類的散文,文章借流經壺口的黃河——壺口瀑布的傳神描繪,頌揚了中華民族忍辱負重、眾志成城、一往無前、不懼犧牲的民族精神。這樣的一篇文本,如何讓學生通過文字讀出、讀懂黃河的形象,讓其更真切、自然地感受到作者寄寓于黃河形象中的民族精神呢?下面筆者就以該文本的細讀為例,從知識層、情理層、文化層三個層面,談談逐層深入地把握文本精髓及創作藝術的教學策略。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工具性主要表現在學習交際、發展認識能力、學習和工作方面。為了能夠切實運用好這一工具,要求我們在文本解讀方面首先要關注課文的知識層。知識層的解讀既是學習課文的基本要求,又是語文教學工具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師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的必經之路。因此知識層作為文本解讀的首要層次,是我們永遠也不能輕視和忽略的。”[1]
那么,《壺口,壺口》這篇文章涉及哪些基本知識?教學中又應著重學習怎樣的語文知識?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的。
1.在細讀文本中了解文本涉及的地理知識。要讓學生了解行經壺口的黃河為什么能造就偉大、不朽的奇觀,必須先讓學生了解秦晉大峽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壺口特殊的地形特點。事實上,文章的第1~6 段,就涉及了這一特殊地形的介紹:黃河上千米寬河床陡然一縮,形成了一條只有二三十米的狹槽,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現了一個高低懸殊、落差極陡的深谷。這由寬變窄的河面突變,由上而下的極大落差,是壺口瀑布形成如此壯觀景象的原因。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細讀這一段說明性文字,讓學生通過對“上千米寬”“二三十米”“高低懸殊”“落差極陡”這幾個關鍵字詞的感知,既能大致了解壺口的地形特點,也能對壺口瀑布進行形象化解讀。
2.在細讀文本中學習“托物寓意”寫作知識。《壺口,壺口》是一篇托物寓意類的散文,了解文本的寫作手法,能在寫作實踐中嘗試著練習,是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點,也是其寫作能力的增長點。因此,學習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理解并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來進行寫作實踐。
教學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探尋、學習文章寫好“物”的秘妙。文章中寫黃河共有4 處文字,可謂有先有后、有遠有近、有粗有細、有寫意有工筆。教學時筆者帶領學生細細品讀這些文字。其次,筆者引導學生發現溝通“物”與“意”的橋梁。寫好“物”是能夠“寓意”的基礎。文章中前兩次寫黃河,分別選擇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傳達黃河不同時期的神韻:“默默無聞”“曲意周旋”“委屈”“忍受”“服從”這一組詞語寫黃河的先前的狀態,寫盡了黃河的隱忍、委屈、無奈的內心;“騰空而起”“狂奔勁舞”寫動態,極富力量與動感,寫活了黃河嶄新的姿態。兩處文字置于一個段落,寫出了黃河狀態、神態的變化,為下文揭示壺口瀑布的象征意義作鋪墊。
解讀文本,讀到基本的知識,這只是基礎,順著語言文字,讀出、讀懂文章的情思哲理,能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閱讀方能得以深入。
教學時筆者在讓學生關注了“默默無聞”“曲意周旋”“委屈”“忍受”“服從”這一組詞語后,又讓學生思考:寫到黃河這樣的狀態的時候,作者想到了什么?讀到黃河這樣的形象的時候,我們讀者又想到了什么?再來關注流至壺口的“瀑布”,表現它“騰空而起”“狂奔勁舞”的動態時,作者又想到了什么?作為讀者的我們呢?
這樣,學生在讀黃河先前的“隱忍”“委屈”“無奈”、讀黃河當下“騰空而起”“狂奔勁舞”的蓬勃的生命力時,就能感受到這些截然不同的狀況,學生仿佛看到了我們的民族屈辱、隱忍的過去以及協力奮進、蓬勃發展的當下。
俯瞰文本,勾連歷史,融入情感,閱讀理解便能進一步深入。筆者認為,還可以從以下角度來梳理、體悟作者融注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1.細讀瀑布的形態變化感受壯烈情感。文章描寫了爭先恐后的“水珠”“浪花”凝成一團,先是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最終砸在巖石上“肢解”成“用手無法捕抓、用舌無法舔觸”的水汽,由“水珠”“浪花”凝結成“浪柱”,最終“肢解”為“水汽”。透過形態的變化,結局的慘烈不難想象,然而“后來者”的腳步依舊瘋狂而堅定。作者的震撼、頌揚之情首先便寄托在瀑布形態的變化上。
2.細讀不同階段的相似狀態感受勇毅情懷。文章中3 次用到“瘋狂”一詞,有整體的呈現,也有局部的表現,有前行軍的沖鋒陷陣、視死如歸,也有后援者的誓死相助、毫不畏懼。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機,卻有著一樣的勇敢、崇高,一樣的壯烈,一樣的震撼。
3.細讀瀑布的動作感受綿長情愫。吼喊、噴撲、奔涌、流瀉、迸射、砸、迸……這些動詞,給了讀者聽覺上的觸動,更給讀者視覺上的沖擊,雖然動態各異,但無一不傳達出速度、力量,流露出信念、決心,可以說,作者精心選擇的動詞也精準地賦予了瀑布震撼人心的魅力,傳達了作者深深的震撼、敬佩之情。
《壺口,壺口》一文飽含濃濃的民族情感,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若能開掘出文章中蘊含的獨到的文化內涵來體驗文本,將更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如何開掘?又怎樣有機地融合到文本中去?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獨到比喻顯文化。文章寫黃河,以“龍”喻河,巧妙獨到,既寫出了黃河屈曲盤旋的形態,又以民族圖騰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從“潛伏之龍”到“騰飛之龍”既寫出了不同流域黃河的不同狀態,又暗喻不同歷史階段中華民族的不同境遇,形象貼切。因此,教學時教師緊扣龍的形象作適當的概括式的點染,將有助于文本解讀的深入。
2.精辟議論展精神。黃河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文章在表現遠觀瀑布的聲音之時,有一段精辟的議論:聲音撼天動地,包容萬千。那是一種捶胸哭天的蒼涼,又是一種國難共赴的悲壯;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剛烈,又是一種壯士斷腕的豪雄;是一種驚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種眾志成城的頑強。
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其中一句話為例,通過句子的互相詮釋,來增進理解,深化解讀。教學中,不妨運用以下文字,讓學生展開交替式的朗讀,來具化瀑布形象,強化黃河精神:
這是一種眾志成城的頑強:一霎時,霧氣漫天升騰,而腳下那些沒有來得及犧牲的黃河水流們前仆后繼地、毫不間歇也毫不猶豫地繼續瘋狂朝前!
這是一種國難共赴的悲壯……
這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剛烈……
有了具體的形象,有了角度各異又精辟精準的評價,黃河的形象、黃河精神也就呼之欲出了。
3.巧作想象悟意蘊。通過以上解讀學生理解了“物”的形象,但如何自然而然地引導他們去把握“意”呢?這時就需要借助想象了。所以,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想象:“同學們,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人?聽到了什么聲音?見到了什么畫面?”在想象中,很多曾經進入學生記憶的畫面便會被喚醒,物后之“意”的把握便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通過三個層面的文本細讀,讀出、讀懂文本中的知識,讀明文本中融注的情理,開掘文本中獨特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再去設計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還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文化方面得到增長,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