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桐,程嘉毫
(1.廣西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自媒體時代,互聯網作為新興的信息傳播媒介,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聯結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獲得信息知識最主要的途徑,為人們帶來巨大的便利。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凈增4074萬人,上網總人數達到了7.72億人次,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5.8%。在上網群體分布中,學生人數高達1.96億,是使用網絡最大的生力軍[1]。網絡謠言是指通過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等網絡介質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具有虛假性、傳播快、影響廣、破壞大等特點,且常易引發負性的蝴蝶效應,給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帶來極壞的影響,是網絡時代引起社會動蕩與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原因[2]。大學生正處于從青春期到成人前期的過渡期,認知機制和思想意識形態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網絡謠言的沖擊。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在面對如此網絡環境下的責任意識情況,以廣西中醫藥大學仙葫校區大學三個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進行研究。發放問卷320份,回收307份,剔除無效問卷7份,共獲得有效問卷300份。通過數據分析,探討在網絡謠言背景下,大學生對網絡謠言認識及其責任意識現狀,網絡謠言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影響機制,更有針對性提出建議。
通過對回收問卷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大學生能夠全面正確認識到網絡謠言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危害。片面認為網絡謠言對國家和社會影響不大,僅僅會影響著個人的發展的大學生則占總人數的15.3%。大學生的思維已經從形式邏輯思維向辯證邏輯思維轉變,觀察力與思考問題能力的全面性大大增強。但又由于心理機制尚未完全成熟,行為心理特征常表現為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性的相互矛盾[3]。
根據該調查發現,在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時,只有少數的學生對其采取不信任的態度,有11%學生完全不相信網絡信息,也不愿意和別人分享這些信息;有61.7%的同學對能辨證看待網絡信息,對網絡信息抱有懷疑的態度,選擇性相信和分享網絡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范圍里的學生,醫護專業學生對網絡信息抱有懷疑的謹慎態度的比例要高于非醫的學生比例。27.3%的學生則認為網絡信息可以相信,愿意與其他人分享獲得的信息。
而調查中的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真實性的判斷主要根據四個方面:網站的權威性、專業人士的權威性、以轉發或傳播次數為判斷標準以及以自己考究為標準。其中接近90%的學生更愿意相信權威網站的信息,而有87.3%的學生認為信息轉發的次數越多,可靠程度越高,有82%的學生愿意相信專業人士發表的信息,只有15.31%的學生愿意自己去考究信息的可靠性。
以上結果的原因,可理解為人的行為容易受到從眾性和責任分散效應的影響。大學生的認知閱歷不足,對事物的判斷欠缺科學嚴謹,網絡環境的自由性較高,部分大學生極易受到鼓動而轉發,甚至會通過加大渲染的方式吸引眼球,成為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同時大學生在傳播網絡信息時還會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尤其是權威人士或大型網站發表的信息,往往也更易流傳和分享。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完善,渴望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立自身的話語權,受影響程度就會更大。
公民責任意識,是指個人公民身份所賦予的,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和擔當,以及公民為完成本身應做之事而需要承擔的道德和法律后果的意識,包括個人責任意識、道德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三個方面[4]。在責任意識量表中,該調查中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及其三個維度的平均分均超過3分的理論中值,所以調查樣本的責任意識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社會責任意識較其他兩個維度得分低。
為進一步分析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情況,了解不同被試特征變量對責任意識的影響,以不同的人口統計學因素為自變量,責任意識及其三個維度為因變量來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顯示大學生在責任意識中均具有較高的水平,其中男生在個人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得分高于女生。大學生的年級越高,責任意識清晰。在專業對責任意識影響中,醫藥學子的責任意識高于非醫非藥學子。上網年限也會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產生影響,年限越長,學生面對網絡信息的責任意識更好。
在調查結果中出現的男學生的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均高于女大學生,這也許是受到傳統文化中男性被教育更有擔當的文化影響。醫藥學專業學生的責任意識普遍會比非醫非藥專業學生的責任意識更強,則可能是醫藥專業作為一個肩負著救死扶傷的崇高使命的專業,在培養過程中受醫學道德的熏陶,以及醫學院校中人文素養培養模式的影響。
根據對網絡謠言認識情況與責任意識各維度的相關分析結果,和對網絡信息傳播的態度與責任意識各維度的相關分析結果,可知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識態度對其責任意識會有一定影響,其中對網絡謠言認識程度越高,其責任意識也會越高;在對待網絡信息傳播態度中,選擇性相信并愿意分享信息或相信信息且愿意分享信息的程度越高,其責任意識也就越高。對網絡謠言認識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對彼此都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一般來說,對網絡謠言了解越多就越清楚其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阻礙以及對社會帶來的危害,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學生肩負著一種使命感,有義務去幫助更多人認識到網絡謠言不好的一面,因此其責任感會更加高。另外一方面,責任意識越強,就會以更高的要求去規范自己以及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加強責任意識教育可以彰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導向性,可以消解網絡負面因素對社會和個人的沖擊,是大學生更加自覺抵制網絡謠言[4]。
網絡謠言背景下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十分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個人的長遠發展,也是順應國家把握網上輿論引導時度效號召的舉措,應多管齊下構建個人、學校、社會的三位一體的網絡防治多元主體結構。
在培養青年學生網絡責任意識中,學校和社會的努力只是起到外部的推動作用,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學生自身。要想真正培養好社會責任意識,還需個人的重視,不斷強化自我管理。這就要求大學生不斷加強網絡道德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學會辨別信息對錯,從而提升自身對網絡的責任意識。
學校要優化網絡輿論環境,制定完善的引導機制,做好網絡謠言治理,應多管齊下,管理與教育兩手抓。不僅要求學校做好本職工作,根據時代形勢不斷改進教育方式,以網絡公民的身份作為教育的切入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還可以開設有針對性的法制和心理指導課程,以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強法律意識,提升學生辨別是非能力以及自控能力。
社會只有構建和諧的網絡輿情環境,才能保證發揮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要求社會在客觀分析時代網絡特點和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下,建立網絡輿情中的責任和道德失范防控與引導機制。開展網絡宣傳活動,加強網絡責任宣教,不斷提高人們網絡責任意識。其次要加強監控,主動過濾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禁止不良信息進入校園。最后要及時辟謠,對網絡上出現的無根據的消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向公眾解釋,以把謠言的影響降到最低。
網絡輿情正在以其特有的優勢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而網絡輿情的負性方面也在沖擊著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影響其健康發展。因此在網絡謠言背景下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十分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個人的長遠發展,也是順應國家把握網上輿論引導時度效號召的舉措,多管齊下構建個人、學校、社會的三位一體的網絡防治多元主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