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廣漢 618307)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師根據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結合一定社會思想品德要求,對大學生施加的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策略。其可以促使大學生產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并幫助大學生將思想價值觀念外化為具體行為,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社會穩定發展奠定基礎。這種情況下,在剖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基礎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適當分析完善,就成為大學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由馬斯洛提出,其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了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其中歸屬與愛的需要主要是個體關于愛情、親情及友情的需要[1]。
思想政治教育在長時間發展沉淀過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論。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主要指存在于系統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且沒有受到大學生明確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大學生安全需要主要指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社會環境中安全的期望。安全的環境不僅需要保證大學生自身安全,而且需要師生、生生間建立和諧的關系,促使大學生可以安定有序、輕松愉悅的參與學習。
尊重需要主要指大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基于大學生榮譽感、自尊心強的特點,教師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動為大學生提供發揮特長空間,主動對其進行表揚,充分滿足大學生尊重、信任、理解的需要。
從本質上而言,歸屬與愛的需要就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主動與大學生溝通,給予其關心愛護。并引導其建立正確的愛情觀,滿足其對親情、友誼的需要。
大學生生理需要主要指其基本生活需要,如學校宿舍住宿條件、交通出行條件、飯菜質量、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等。
自我實現需要主要是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過程中產生的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教師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社會問題有機結合,給予大學生一定啟迪,鼓勵大學生積極實踐,為其成長為社會所期望的人提供幫助[2]。
信息化時代,多元化信息獲取渠道、碎片化信息獲取內容,促使大學生在獲取思想政治信息方面自主性更強,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因其枯燥深奧極易被邊緣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價值觀念也受到了自媒體網絡工具中“意見領袖”觀念的較大沖擊,不僅對大學生思想認知、價值追求造成了不良影響,而且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網絡文化“上癮”情況,對現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用提出了較大的挑戰[3]。
從本質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個性完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首先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全面貫穿以生為本原則。從大學生心理、生理需要出發,尊重大學生、關愛大學生、理解大學生。進而促使大學生理解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形成現代化、民主、平等師生關系[4]。
其次,根據新時期大學生客觀特點,教師應調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使其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法律規律、身心發展特點相符合。如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應辯證的看待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努力提升自身新媒體素養,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將新媒體基本技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如進行Flash 動畫制作、制作與近期大學生心理問題相符合的微視頻資料等。促使新媒體技術與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有機融合,達到更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最后,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思想理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傳統教育模式限制,教師應樹立全球化觀念。積極借鑒其他國家優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結合本國國情,進行適當改進,以形成不斷完善、不斷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驅動力。
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具有特殊性,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快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我國社會在內、外部均受到了新自由主義、西方腐朽思想、復古思潮、封建迷信等思想的影響,促使大學生價值觀念受到了較大的干擾。因此,為了促使我國大學生成長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充分滿足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教師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合。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仁義忠孝、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效聯系,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提供豐富的資源。
在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搭建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主體示范與客體實踐結合、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的原則,主動與社會人士、大學生溝通合作,全方位部署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首先,教師應立足全民族利益,綜合利用新媒體、自媒體等媒介,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力度。并主動向相關部門反映曲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點,避免錯誤觀點對大學生價值理念形成的不利影響。
其次,高校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第一線,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因此,在全面貫徹教育部門下達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風間關系為入手點。從實際入手,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并將教師選派、學生選修有機整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充分提升大學生在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自主性[5]。
最后,為了充分滿足大學生尊重需要,可以開展以自強不息典型、誠實守信標兵等為主題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價值觀典型實踐活動。以線帶面,督促大學生將理論知識外化為實踐行為,促使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思想道德認識同步提升。
平安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是大學生安全需要滿足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師應主動與校領導溝通,進一步完善校內安全教育管理體系。在維護校園秩序的基礎上,每間隔一定時期對校園內基礎設施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內設施進行檢查,從根本上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氛圍中存在的威脅大學生安全的事物。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增設與大學生人身安全、法律風險防控相關的內容,促使大學生可以理解并掌握安全防范基本常識,在面對風險時可以發揮自我防范、自我救助能力。在這個基礎上,針對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安全隱患,教師應結合思想政治課程開展情況,設置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勤工助學崗位。鼓勵貧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勤工儉學活動,緩解大學生生存壓力及心理壓力,為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奠定基礎。
安全、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營造不僅需要全體大學生配合,而且需要社會成員努力,因此,教師應利用市場運作的形式。通過新媒體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安全法治精神通過小短片的形式展示給區域社會公民。同時在一定視覺、聽覺范圍內,樹立思想道德典型,傳遞正能量。逐步在區域內掀起一股學習典型、塑造高尚精神的活動,促使大學生可以恰當區分不良思想及正確思想,積極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社會主義特色社會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信息化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在充分滿足大學生尊重需要的同時,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提升提供依據。因此,教師應根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交思想傾向,打造學生班級微信群、QQ群[6]。利用微信群或QQ群,對大學生進行管理。同時考慮到班級學生數量較大、大學生心理問題較復雜,教師可以挑選幾個思想政治素養較高的學生擔任管理員,以便在減輕自身負擔的同時,為擔任管理員的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特長發揮空間,充分滿足其自我實現需要。同時為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序開展,教師可以結合階段教學需要,在班級內構建學生博客群。鼓勵大學生在博客群中自由言論、分享生活或學習感想,逐步形成大學生思政教育新陣地,為社會主義新媒體文件建設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為充分滿足大學生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況,努力創建一個平安、和諧、尊重的教育氛圍。利用信息化技術,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縮短與大學生間距離,潛移默化的引導大學生從低層次需要向更高層次發展,最終為大學生自我化解心理壓力、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