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第一中學 李曉燕
線上教學是在互聯網+時代下,借用網絡技術,實現異地、實時、互動教學和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在技術手段上相較傳統課堂形式更加便利、快捷,但就高中中國古代史和古詩文教學而言,在教學方法上絕大多數教師依舊采用了傳統教學方式,即科任教師講,學生坐在電腦、手機前聽,本質上與傳統教學并無差異,未體現出線上教學應有的優勢,反而導致學生每天都忙于機械聽課,疲于應付。同時,教師由于忙于講課,不能像傳統課堂教學那樣及時關注、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生成,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學習效果嚴重兩極分化。
線上教學學生的學習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要求嚴格、紀律嚴明的教室,變為松散自由的家庭。從班級中小組合作、探究研討,變成了單個學生“獨立自主”。從有教師、班干部及時管,當面談話、批評,到主要依靠自制、自覺、網絡監管,再加上部分教師對于線上教學平臺的運用不熟練,系統平臺反應慢,學生掉線,教師被擠出平臺。這種變化對學生的自制力、自覺性、學習狀態等都產生了明顯影響,對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習經驗、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也是一次挑戰。
部分教師平時對網絡教學模式、網絡資源關注較少,一些教師習慣于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份PPT,教學形式單一,學生提不起興趣。線上教學想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單純依靠教師機械地教、學生線上打卡、家長在家監督不現實,也很難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內驅力,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個是當前線上教學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相較于小學和初中,高中階段由于課業負擔較重,各學校的線上課程往往從早上6點多持續到下午6點,有些教師甚至還開展了線上晚自習。這些工作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了實現停課不停學,保證學生的學習進度,實現線上教學成果最大化,但是長時間盯著屏幕,會對學生的視力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
美國學者舒梅克(Shoemaker)于1989 年提出了關于跨學科教學的定義,即教學將跨越學科界限,把課程的各個方面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廣闊的領域中學習。通過對高中語文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析,我發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彼此間存在著極強的關聯性。“史料實證”基于學生對史料的理解把握,側重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辨別史料、研究史料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從更深層次看,則是對思維能力的要求。“家國情懷”是希望教師在歷史學科教學中能貫穿愛國主義教育,而這又與語文學科“文化傳承與理解”相呼應。基于此,我對高中古詩文及高中古代史進行跨學科教學融合。以高中語文及歷史必修教材為基礎,篩選課文中涉及時間、人物、事件、背景等重合或者相關的內容,加以整合編排,以群文閱讀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以及線上教學。
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加入古詩文作為例文教學,或在古詩文教學中,加入古代史作為背景教學,在線上課堂實現一課兩師的教學。因為線上教學的技術優勢,所以采用兩師同時在線直播的方式非常便利,兩師配合,既加強了師生互動,又活躍了課堂氛圍。
線上課堂引領,線下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這就要求將學生置于最重要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從狹隘、閉塞的知識學習中解脫出來,促使學生真正地進行閱讀、審問、深思與明辨,讓學生的思想自由馳騁,個性得到舒展與解放。
對教學平臺、教學軟件的運用較熟練,能有效應對技術層面出現的問題以及將其及時解決。熟練掌握好視通、釘釘APP、騰訊會議、微信公眾號等軟件平臺,能及時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突發事件。
線上教學課堂不同于線下課堂,互聯網平臺將處于不同空間的師生聯系在一起,師生對話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線上教學的成效。在線上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掌握和積累線上教學師生對話設計的技巧,這將有效促進線上教學達到高效。
跨學科教學本身并不是新鮮事物,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尤其是高中古詩文與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卻鮮有嘗試。加之學生情況各有不同,所以對教師的課前準備及課后反思有較高的要求。課后反思不單單指對已有的教學設計進行深入探討和反思,更要針對課上教學效果、課后學生反應、課下作業練習的具體情況進行總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