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康縣第二中學 李重杰
鄉土地理在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教材與實際鄉土地理情況的差異、高考地理科目考試范圍的限制、地域之間的差別性、教學應用僅限于書本、形式,缺乏實踐性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對鄉土地理教學產生了極大影響,限制了鄉土地理的學習與發展。對此,身為教師應提升自身地理學科的精神素養,對本土地理知識進行深入了解與學習。只有深入了解鄉土地理后,教師才能夠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靈活運用,并且傳授知識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傳播著鄉土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對于故土的歸屬感與熱愛之情。
僅僅通過高中地理課本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課本中那些距離自身較為遙遠的實際案例,不利于學生形成直觀且深入的理解。這使學生在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中出現困難,學生們對于自己切身成長所在的周邊地點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官印象,所以如果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課堂中更多地融入鄉土地理的知識,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且深刻地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與運用,才可以讓教材中抽象化的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具體化,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快地掌握教材中的新知識,從而調動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切實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結,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更要注重親身實踐的關鍵性。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時,要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對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給予更多關注,讓生活做導師,這在加強學生對原有課本知識的理解程度上,更能夠達到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及鍛煉學生探究精神的目的。除此之外,地理實踐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對家鄉的認知程度,培養學生愛家、愛國的高尚情懷。
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活動的范圍相對較小,對于課本中很多知識點與案例的理解都存在較強的局限性。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程度的匱乏,使學生很難將課堂所學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現象進行連結,最終導致學生局限于對課本知識的生搬硬套,不會變通。在這種條件下,需要教師結合當地的鄉土地理素材作為課堂案例,調動學生的感官印象對課本內容進行加深理解,更加直觀地理解課堂所學。這就要求地理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對本地的具體地理情況、氣候類型等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才可以靈活準確地應對課堂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
高中學習過程中,每一科都不能脫離實踐而空談理論。實踐學習是高中地理學科的關鍵學習方式之一,學生通過課堂所學知識、通過科學的方法對鄉土地理中存在的問題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通常來說,事件學習包含實地考察、親身實驗、小組討論、教師總結等步驟,在一系列科學嚴謹的時間學習中促進學生科學嚴謹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提高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
經考察,康縣經濟相對落后、工業發展水平相對不足、現存可開發資源較多、土地資源豐富、開發程度不足。康縣區域降水較少、山地面積廣闊、農業收益不足、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很多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導致大量土地閑置甚至荒廢,加工工業發展緩慢,產品附加值較低。在這個背景之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來對康縣農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做出分析,及時樹立正確的可持續觀念。
我國地理情況復雜,情況多變,無法實現用一套教材總結各地的狀況,所以編撰一套高質量的校本教材,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師的校本研究能力,切實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鄉土地理的校本課程應當以康縣的具體情況為核心,主要內容包括人文環境與自然特征等與課程標準密切相關的資料,并隨著康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內容。校本教材的內容不但需要突出康縣的地方特色,喚醒學生對鄉土地理的學習欲望,培育愛家愛國的情懷。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地理課堂中必須融合鄉土地理的知識于其中,高度契合新背景下的時代發展需要。教師需要鍛煉自身素質,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實際生活緊密連結,讓學生切實領悟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激發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需堅持適度原則,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地理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不斷的學習中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鍛煉,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儲備知識,培育出切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