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禮縣鹽官鎮九年制學校 鄧玲
我國新一輪課程標準改革中曾明確指出,初中地理在教學中應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適度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教育界一致認為,將初中地理的教學實踐靈活地與生活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切實提高教學的實際質量,更加全面地培育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實現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要。
對于學生來說,生活化的地理教學也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我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地理狀況,切實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辨別、思考能力,培養發散性思維,培育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從而實現高效化學習。
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需要對教學情境給予高度重視,培養優良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讓教學實際成果得到增強。關于情景式教學的構建可以從如下幾個角度進行: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圍繞本節課內容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在課堂開始階段向學生提出,通過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求知的欲望。在講授《影響氣候的因素》課程時,教師在課程開始階段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實際現象,同一區域內在高地比在低處感到涼爽等等。在問題下達給學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現象進行一系列討論,交流討論成果,教師進行總結與匯總,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最后輔之以生活現象的實驗來佐證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使課本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實現具象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課本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求知欲望,營造優秀的課堂氛圍。
讓地理教學實現生活化,實質上是指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以生活為基礎,但跳出生活的局限,將教學實踐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將教材中的內容通過更加貼近生活的形式與內容具體地表達出來。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對自然環境、各地的社會環境形成初步認知,在設計中圍繞不同學生之間的特點,由淺入深地展開。
在課本教材之外,教師還應當與當地鄉土地理的知識進行結合。相對于課本中較為遙遠的時間里,學生對周邊生存的自然環境有著更加深刻且全面的認知,利于將課本中的知識套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加強記憶,強化理解能力。
究其根本,地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靈活利用所學知識來指導日后的社會生活,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網絡資源,精心篩選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習題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學生在校園之外相對于課堂上更有生活的感覺,一些貼近生活的習題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理解的效率。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依然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對很多自然現象有著很強的探知欲望,也很容易通過這些生活中的自然現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代入地理教學中是“性價比”極高的一種選擇。
地理不可脫離生活而空談理論,學習地理的重要目標便是指導并完善生活,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地理難以真正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只有在課本的理論知識之上,讓學生積極大膽地帶地理走出課堂,指導生活實踐,最后反作用于課堂教學,吸取經驗與教訓,形成良性的循環,才可以切實提高地理教學質量。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意識到學習地理的實用性,在對地理知識的不斷探求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在趣味中學習地理,從生活中誕生,最終反作用于生活,完成教學、生活、實踐三者的有機統一。
讓地理教學實現全面生活化并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生活化教學的構建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吸取前人的教學經驗,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情況,總結出新的理論與經驗。對于學生來講,教師靈活地將生活融入地理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緊密地連接理論與實踐,引導學生對大自然形成更加全面的認知,培育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之情,推動教學質量的實效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