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
孫過庭在《書譜》中這樣描述漢字之美:“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每個時代的漢字審美有所不同,但古今書家一致認為“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因為初學者未形成正確的書法審美,倘未能規規矩矩學書,易誤入旁門側徑,一旦養成書寫習氣,以后則難以矯正。
小學階段正是學習漢字書寫的初始階段,因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階段目標”中規定:“第一學段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第二學段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第三學段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此外,在“教學建議”中又特別強調:“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
其中“規范”和“正確”是要求學生在漢字書寫中不寫錯字別字,“整潔”則是對學生書寫習慣的基本要求。經過語文教學指導,學生是可以寫出合乎“規范”和比較“整潔”的漢字的。“端正”是“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的具體目標,是炎黃子孫掌握并傳承中華文化的基本要求。語文教師因所接受的教育和教研環境的限制,無法準確解讀并傳達給學生這一審美目標。在平時的寫字教學中,正是因為對“端正”的理解不專業,以至于一些教師片面地認為“端正”就是橫平豎直、寫方塊字。事實上,漢字里面的“橫平豎直”并不只是字面意思。“橫平”只是相對平和直,因視覺效果,橫畫往往是往右上傾斜才顯得整個字平衡,如果寫水平了,整個字看起來反而重心不穩。漢字雖然叫方塊字,但實際每個字短長、肥瘦各異,疏密欹正不同。寫字切不可截鶴續鳧,令其整齊劃一,布若算子,這樣會失盡字本身的勢態,使得字形呆板。
漢語詞典里“端正”有兩層含義,一是物體不歪斜,各部分保持應有的平衡狀態。結字要講究平穩,書寫時姿勢端正。古人關于此論述甚多:“初學,但求間架森嚴,點畫清朗,斷勿高語神妙”“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傾欹”“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至于作書,先從結構入,劃平豎直,先求體方。次講背向、往來、伸縮之勢,字妥帖矣”。這里的“間架森嚴”“點畫清朗”“平直”“不傾欹”“平正”“妥帖”,都應是“端正”的范疇。寫“端正”的字,大體就是要求習字應講究法度、點畫穩妥、分布均勻。
習書者在習書時,教師總會強調“法度”。何為“法度”?法度就是規范、規則。自有文字后,這個法度就一直持續著,是后人學習前人的書寫法則,同時又不斷深化、豐富,逐漸形成了各種書體的書寫規則。因此,法度是歷代書家約定成俗的書寫的法則、規范。
書法的規則就是通過運筆,形成筆法、結字、章法的韻律,用筆的規則我們稱之為筆法,筆法是核心規則,結字和章法是筆法的結果。筆法、結字和章法就是書法的法度。因而有了對書法法度進行全面匯總的書論:《篆勢》《隸勢》《筆論》《九勢》《三十六法》《八訣》《傳授訣》《用筆論》《書訣》等。
東漢崔瑗在其《草書勢》中說:“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以自然之物描摹漢字的法象之態,將字中的筆畫與自然中的事物對應起來,體現漢字書寫師法自然,同時也道出漢字之美。同樣,孫過庭在《書譜》中也以自然之物描摹漢字筆畫之美:“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可見,書法的法度就是借筆法來沿襲前人的漢字之美。
作為語文教師,應借楷書森嚴的法度進行寫字教學。楷書最重賓主分明,例如:“日”字,左豎為賓,宜輕而短;右豎為主,宜重而長;兩橫為賓,宜虛而短;下畫為主,宜實而勁。再如,當一個筆畫在同一個字或同一個部件中連續出現,書寫時一定是錯落有致、突出主筆的。如“美”“多”“生”“冊”等。
此外,筆畫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和書寫的節奏。歐陽詢云:“字之點劃,欲其相互接應。”姜白石云:“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這些就是寫字應遵循的法度,每一筆都有其講究之處,我們書寫漢字時同樣應遵循,不可任筆、信筆。
由于漢字是由點畫連貫組合而成,黑色的點畫落在紙上,點畫之外留有空白。書寫時,筆畫將這些空白進行切割,同時也影響著筆畫之間的疏密關系。這就是“布白”。“布白均勻”是指漢字里的白色塊面的布置要均勻和諧,這也是漢字構造的基本規則。項穆說:“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勻齊方正矣。然后定其筋骨,向背、往還、開合、聯絡,務求融達貫通也。次又尊其威儀,疾徐、進退、俯仰、屈伸,務求端莊溫雅也。”可見,若想寫出“端莊溫雅”的漢字,做到“布白均勻”尤為重要。
漢字的布白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
1.筆畫方向有規律。漢字里筆畫的方向是有規律的,同一方向的筆畫之間距離應該盡量均勻。姜白石說:“書以疏欲風神,密欲老氣。如佳之四橫,川之三直,魚之四點,畫之九劃,必須下筆勁凈,疏密停勻為佳。”這里“佳”四橫、“川”三筆的等距“疏密停勻”就是漢字結字中布白均勻。再如:“州”的三個豎向的筆畫之間應該等距,但筆畫應該有高低錯落,這樣,漢字才靈動,不呆板。“錢”的橫向筆畫較多,左邊的三橫和右邊的兩橫等距,而右邊的一撇,與左邊的鉤共同分割下部的空間。
2.筆畫方向無規律。“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開闊長促,邪立偏坐,不端正矣。”遇到筆畫方向沒有規律可循的漢字,就要用心思考筆畫。“思”上部比較容易安排均勻,但下面的心字底布白常常不是很好看。如果給心字底下面四個筆畫的起筆和鉤尖的地方標上紅點,你會發現它們把下面的空間均勻分配了。如“故”,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個字里面藏著許多幾何圖形,這些圖形所占空間差不多大小,這就是布白均勻。再看“為”,此字里面藏著幾個大小差不多的三角形,這是點畫合理分割的效果。
書寫時要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字進行不同的布白,要靈活多變。每一個筆畫、字形要仔細揣摩,尤其是隱藏在筆畫后面的空白不能忽視。只有布白得當,才能使漢字產生參差錯落的美感。
“書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則點劃不混雜;整則形體不偏斜…”漢字的姿態萬千,變化繁多,但無論字形如何變化,都應重心平穩。例如,“飛”的橫斜鉤重心在左,整個字卻是穩穩站立。其關鍵在于橫斜鉤的橫畫往右上斜,將重心往右上拉,斜鉤部分弧度稍稍往左,使得整個筆畫險峻穩健。反之,則失衡散亂。再看“片”,“橫折”的橫部分比上橫短,豎部分往右一點,與上面豎畫錯開,使得整個字舒朗平穩。如豎畫對齊,則整個字呆板不穩。
撇捺在下面的漢字若想筆畫穩穩舒展,其撇捺連接點是要注意的,連接點是決定漢字是否平穩的關鍵。“走”下面的“人”,如果撇捺“連接點”低了,則重心偏低,中宮松散。這樣的字還有:“處”“足”“變”“更”等。
漢字里面還有一些長橫,也是保持漢字重心平穩的關鍵。如:“尋”和“方”,它們的長橫舒展往右上斜,“尋”的豎鉤粗壯挺拔,靠右,給點讓出空間;“方”的橫折鉤的書寫與平時不同,橫折角度特別重要,橫畫左高右低,轉折后往左行筆。要想寫出重心平穩的漢字,關鍵要寫好那些起決定作用的筆畫,同時借助次要的筆畫微調,才能呈現出險中求正的效果。
“墨磨篇,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虞世南的“德行忠直”,顏真卿的“忠義光明”,以及柳公權對穆宗的千古筆諫“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等,無不令人心生敬意。在寫字教學中,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無不講究銜接呼應、穿插避讓,這正是傳統美德“溫良恭儉讓”在書法中的體現。
寫字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嘗試將習字教學從一味地機械式的字形分析,升華到漢字的書寫規律的探索,在感受漢字美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包容、謙讓、平和、中正等方面的教育,讓“書如其人”“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烙在每一位學書孩童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