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十一小學 張巨榮
開展班級管理的首要目的是為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健康心態和心理素質,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小學生心理教育方面不能以單純的理論進行說教,而是要注重打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在思想上提升學生的認知。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小學生的生活重心就在學校和家庭兩點之間,因此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只有雙方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教育。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重心就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家庭中的父母和親人給予孩子親情的呵護,學校中的教師和同學則是友情的關愛和照顧,兩種情感都是孩子生活的情感寄托,也是現階段小學生的重要保障。家校聯合教育可以讓彼此之間的教育模式形成互聯互通,并能夠借助學生身邊的事物以及社會事件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在統一方案的教育模式下能夠快速提升學生的教育效率,家校合作可提升教育效果,對于提升學生素質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小學生的成長非常迅速,但是作為家長,每天和孩子相處,卻很難察覺到孩子的變化,學生隨著心智逐漸成熟,自己內心也開始有了“隱私”以及“秘密”的概念,在外面遇到的事情和自己心理產生的想法漸漸地不再愿意與父母進行分享。學校是學生除了家庭以外的重要生活環境,學生在這里與教師和同學們之間接觸的時間最長,學校也是學生形成自己社交圈子的重要場所,在成人眼里并不算什么的事情,可能在孩子的心里會積攢成為各種情緒,學生也需要和同學以及教師形成一種良性社會關系,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長,正是家庭與學校所形成的不同環境的合力作用,才能形成小學生的情感變化。家校合作模式,需要教師在學校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并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對比學生在學校以及在家庭的表現差異性,教師和家長之間形成分享與反饋的關系機制,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和良好行為,家校合作有助于全面獲取學生的成長信息,并促進其健康成長。
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心理方面與家長進行多方面的溝通和交流,讓家長認識到小朋友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而且小學階段是塑造人格的重要節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建設,及時解決心理問題,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長遠性的意義。每個班級的教師要和家長建立起密切的教育互動,對于學生的異常行為、心理變化、言談舉止等多個方面加強交流和溝通,并結合相應的科學理論進行全面分析,幫助學生及時排解心理問題。另外教師還需要將溝通的語言技巧傳授給家長,避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語言過于生硬,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激化矛盾,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影響孩子成長需要的因素有很多,家長與學校需要進行通力合作,才能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家長與學校有著不同的分工和職責,雙方只有合作,才能為學生創造更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首先,家長要與教師進行溝通,并將孩子的家庭日常表現和成長過程向教師進行詳細介紹,讓教師了解孩子的成長經歷和性格特點。其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因此在行為舉止等方面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并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以此明確學生的心理特征性和動態表現。最后,家長和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研究和分析,以科學謹慎的態度對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對比。當代的小學生生活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其成長變化非常快,促進家校合作、促進聯合創新機制,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健康優良的成長環境。
小學生的教育需要與社會的變革以及學生的成長條件不斷變化,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規,而在探索中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是為了適應學生的成長變化。構建相應的班級管理體系,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首先班級管理需要理論結合實際,建議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客觀的記錄,并將相關的數據和事實及時反饋給家長,為家長的家庭教育做好鋪墊,家長也需要對學生的家庭生活表現做好對應的記錄,為學校教育提供參考。其次,教師與家長之間可以利用微信、QQ等溝通工具進行信息反饋和分享。學校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親子活動,讓家長帶領學生參加,并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舉動進行觀察和記錄,同時在活動中家長的行為舉止是否得當也可以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對于家長存在的某些問題可能自身并不知道,教師要及時提出并教育家長改正。
總而言之,小學生班級管理對其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優勢,并注重雙方的合作關系,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打造一片充滿“陽光”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