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榆中師范學校 楊文明
微課教學在如今已經廣泛普及開來,被認為是信息化進駐課堂的有效方式。微課教學是基于信息技術、互聯網科技和電腦科技等提出的一種全新課程教學模式,它是教學信息中聲、光、電的有效集合,對豐富課堂內容、優化教學體驗、突出教學重點都有重要意義。在地理課堂上,進行微課教學的前提是要做好教學設計,并在微課教學效果上做好嚴格的把控。
(一)微課教學主題設計。微課是一種主要借助視頻圖文資料的教學模式。它的視頻時長一般控制在15分鐘以內。因為時間過長的話,視頻中的信息量太大,學生學習起來時間緊張,節奏較快,對知識點的掌握往往不扎實、有漏洞。基于這樣的微課教學特征,我們通常會圍繞一個或者兩個鮮明的主題來設計微課內容。比如在講到人教版高二地理課程中“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這個探究課題的時候,教師設定的主題為:理性處理地區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圍繞這個主題,教師在網上搜集到了一些關于北大荒開發中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方面的文獻研究資料、視頻圖文資料等,將其制作成微課視頻播放給學生看。整個微課視頻圍繞一個主題來設計,內容分為北大荒開發對環境生態造成的影響、停止開發北大荒后當地環境生態的變化發展、地區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梳理這三個方面,時長基本控制在12 分鐘左右。在這里面,教師設計主題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明白停止開發北大荒的原因;更要從原因中啟發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學生能夠確立一種判斷人類行為、衡量人類活動后果與影響的理性認知。
(二)微課教學內容設計。微課的時間有限,在內容的設計上一般不主張大量的理論因素融入
因為理論內容在微課視頻中的呈現并不占有優勢,并不能進行很直觀而緊密的展現。根據微課的聲光電技術特征,我們在微課內容的設計選擇方面更側重情境的展現,側重視覺信息的傳達。比如在學“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這節課的時候,課文中是以珠三角地區為例進行了介紹。而筆者在設計微課的時候考慮到:一個區域的工業化或者城市化,是需要在一定的時空跨度內呈現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體現。而且,課程的主題是城市或者地區的發展,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微課視頻內容是具有區域跨度和城市大畫幅的內容呈現。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的內容主要由三個版塊來構成。其一是城市地圖版塊,也就是通過對珠三角地區過去十年、二十年城市格局變化的地圖進行展示;其二是反映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重要信息指標的呈現,譬如空氣質量指標、房價指標等;其三是城市實景展示,也就是通過樓宇、廠房等各方面的資料來展示主題。相比地理課本中的文字描述和少量的圖片,微課視頻納入的大量的視頻、圖片資料更有真實感也更加直觀。
根據課題教學觀察,我發現微課教學在改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地理課程本身的內容具有宏觀性和較大的時空跨度,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學習的氛圍也不是很高。微課教學模式的應用,對改善課堂氣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微課是聲光電的多方位信息傳遞與接收,它對學生的感官刺激效果出眾,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微課中的內容以視頻圖片為主,形式新穎活潑,更容易啟發學生的思考。在如今各地區、各領域大力發展“互聯網+思維”,我們為微課視頻采集各類素材資料也更加便利。
地理教學中,教師一直很頭疼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往往難以對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融會貫通。因為課本在內容設置上是分章節進行的,學生的思維也被這種形式固化,在做地理大題的時候很受局限,在對學科知識的認知理解以及應用方面也多有不足。但微課教學的出現改善了這一情況。微課中呈現的資料不是死板的課本內容,而是增加了實物資料、真實數據等,其中的信息量相對龐大,學生的思維也可以跟隨微課資料自由發散,實現對各方面知識的融會貫通。比如在關于工業區位的選擇主題微課教學中,我們以雄安新區的劃定及地區建設為資料,讓大家思考了為什么雄安新區對工業企業的入駐篩選非常嚴格。期間,我們又從城市空間結構、雄安新區的城市化建設、雄安新區的交通運輸布局等多方面進行了信息的傳遞和探究。
總之,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進行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效果的跟蹤反饋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地理課程本身的學科特征和教學目標設計微課的內容,把控微課教學的過程,并對微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回顧,做好微課教學中重要知識點的融會貫通。相信隨著微課教學設計的日漸成熟,地理微課教學的質量也會大幅改善,為高中地理教學水平的提升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