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顯敬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毋庸置疑,學校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只有進行綜合的、系統的改革,才能跟得上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實施的學校文化、課程、教學、師資、評價等綜合要素的整體改革,其主要環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新時期“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具體化、細致化,系統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其核心旨在促進教育公平與提升教育質量。江蘇省豐縣創新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導向,并以此促進學校整體改革,整體提升學校辦學品質。
課程作為驅動學校改革的支點,相對于其他要素,具有撬動學校改革的載體功能與杠桿效應。基于文獻數量分析,在教育改革實踐中,以課程建設促進學校改革已經成為當下教育的潮流。作為學校教育的管理者應把握時機,抓住機遇。
從國際研究領域來看,在1974 年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課程研討會上,校本課程開發被列為重要研討議題。之后,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校本課程開發計劃。在多元智能理論、項目化學習、學科跨界整合等理論和模式的影響下,國外課程建設開始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的,致力于開發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問題探究課程、著眼于前瞻性問題的未來課程和以培養創造力為目標的滲透整合課程。
與之相應的,國內研究領域也將課程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支點,并以此來驅動不同層級的教育領域改革。然而,問題是這類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實效性還有待加強,原因在于學校諸要素之間無法形成“一體化”,僅是通過相互獨立的實體,分裂成松散的、碎片的狀態,且各要素之間無法形成有力的支撐。
針對當下國內外的教育研究現狀,學校結合地域特色,積極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開展民族器樂教育實踐,以“藝韻潤身,至臻至美”為“藝韻文化”建設理念,把構建“藝韻課程”作為突破口,嘗試進行課程、教學、管理、評價等方式的綜合改革。
學校“藝韻文化”的核心要義是“藝韻潤身,至臻至美”,旨在以深厚的傳統民族器樂文化來陶冶師生性情,涵養師生品格,浸潤師生心靈,豐富師生審美經驗,提高師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藝韻課程”是基于“藝韻文化”而實施的體系化校本特色課程,主要從課程設計層面構建學校三級課程層次,即學校總課程、年級中課程、班級微課程;從學科融合角度構建六大素養課程體系,即人文課程、科技課程、勞動課程、健康課程、德育課程、美育素養課程。
構建“藝韻課程”的意義在于找準育人方向、構建育人載體、探索育人方式,有效促進學校整體改革。學校根據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結合教育實踐現狀,制訂階段性發展目標,聚焦師生能力建設和課程資源建設,圍繞核心任務整體設計改革路徑。
1.優化課程結構,實現學科融合。
學校的藝韻教育以“藝韻文化”為指導,把課程體系設計與課程建設作為載體,從“藝韻課程”“藝韻課堂”“藝韻管理”“藝韻教師”以及“藝韻評價”等維度進行改革,使這些方面能夠在橫向和縱向上相互銜接、相互支持、相互推動。在改革的每一個階段,學校都給予參與者足夠的成長動力,實現課堂有效率、管理有效度、教師有發展,使得學校文化更厚實、課程更豐富、評價方式更靈活,從整體上提升學校辦學品質。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具有藝韻特質的少年,學校以民族器樂文化為外部切入點,借助其審美力量與各學科融合,使學科教育和美育的耦合能量抵達學生心靈。同時,藝韻特質又以學生心靈為內部生長點,借助個人行為與社會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構建物態文化,活化課程載體。
學校基于多個視角構建物態文化。一是搭建“傳聲筒”。學校添置雛音廣播電臺設備,設置數字化校園電視臺。在這里,師生共同編導節目,學生展示演奏風采,形成一種互動式的視像網絡教學方式。平臺發揮了激勵個人、引領他人的作用。二是營造“有色地”。為落實課程實施計劃,學校設計六間專用課程教室,每間教室可容納45 名學生上課。學校通過科學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專用課程教室的使用率。三是設計裝修教師“養心吧”。學校努力為教師提供優雅的學習場所,讓教師在此涵養文化,提升素養。此外,廊道墻面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學校建設古典詩詞文化燈廊用于懸掛與藝術教育相關的中外名人名言。
3.開發校本教材,彰顯課程合力。
學校遵循學生發展的規律,著力打造陶笛精品課程:由初期的全員參與、激發興趣,發展到中期的因材施教、發掘潛能,進而試行私人定制、培養特長。為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程,學校結合日常陶藝課堂,采集學生制作的場景圖片,精選不同學生的示范動作,開發校本教材《手作陶笛課程》。校本教材《陶笛演奏法》分為上中下三冊,對應低中高年級,從九孔陶笛到十二孔陶笛再到復管陶笛,明確各年段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技巧。同時,學校以校本教材《陶笛演奏法》為藍本,遵照音樂課程標準,形成《民族器樂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綱要框架》,將陶笛精品課程進行細化。在課堂教學器樂欣賞環節,教師將學生的演奏視頻上傳至網絡,生成二維碼,方便學生掃碼觀看,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來。
1.以吉祥物和校園雕塑為象征,增強學校文化自信。
為激發廣大師生團結奮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深入挖掘、凝練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面向全體師生、家長、校友和其他社會各界公開征集學校“藝韻·雅聲”民族器樂特色文化建設項目課程實驗基地的吉祥物。期間,學校收到近千幅作品,最終在學生作品中選定陶陶(小女生)、笛笛(小男生)兩個陶笛造型人偶形象作為實驗基地的吉祥物。陶陶以“鳳冠”配上“陶笛”綜合設計;笛笛以“龍角”配上“陶笛”綜合設計。陶笛造型人偶形象的設計充分體現學生豐富獨特的想象力及其對學校課程的期盼:一是豐縣創新外國語學校地處江蘇省豐縣,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地,素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美譽,同時傳說豐縣是鳳凰棲息的地方,故古稱鳳城;二是學校自辦學以來一直堅持以中國傳統民族樂器“陶笛”為突破口,開展民族器樂教學,發揮藝術教育“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吉祥物呈現傳統的民族藝術特色,其鮮明的元素和象征意義具有較強的藝術審美價值。
作為校本課程內容一部分的校園雕塑設計與制作,由學校美術組教師負責。在美術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設計雕塑形象,和學生一起建模、灌漿、雕琢、上色。學生動腦動手,知能互補,能力得到提升。
優化學校課程實施路徑對提升學生的校園文化自信和培養創造實踐能力等都大有益處。不論是課程基地吉祥物的設計,還是校園雕塑的制作,都讓學生獲得了歸屬感,意識到自己與學校的關聯性,在心理層面將自己與學校環境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結。
2.以“一室一站”為支點,提升課程師資力量。
學校借助豐厚的資源優勢,集聚專家力量,優化師資隊伍,先后邀請了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器樂系主任孟醒教授、江蘇省小學音樂特級教師黃美華老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陶笛藝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林燁先生與副會長顧龍星先生指導工作,相繼組織了10 多場面向全體教師與學生的培訓。同時,筆者在成功申報徐州市音樂名師工作室后,以“一室一站”全力打造鄉村音樂骨干教師學習共同體,讓培育站真正做到名副其實。另外,作為江蘇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主持人,筆者組織成員建立“用得好、輻射廣、共成長”的常態化研修機制,以骨干引領全員,形成可推廣應用的新經驗、新路徑,積極引領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
3.以項目化建設為抓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器樂學習能夠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實踐能力、審美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塑成儒雅品格,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基于學生人文、德育、勞動、藝術、科學、健康六大素養的提升,有機融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形成特色校本課程體系。2018 年4 月,學校成功申報江蘇省教育廳“藝韻·雅聲”民族器樂特色文化建設課程實驗基地。學生通過社團參與、實踐體驗等形式,基本掌握了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器樂的演奏方法。
藝韻課程群的構建與實踐,對于促進學校整體改革,提升辦學質量與育人品質具有現實意義。12 年來,學校的改革探索得到了許多兄弟學校的認同和支持。2019 年,深圳東曉教育集團、山東巨野誼華教育集團、山東棗莊教育考察團、山東曹縣孔夢小學、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小學、中國礦業大學附屬中學、徐州市培棟學校、徐州市大黃山實驗小學、徐州市34 中附屬小學等多家單位的領導和教師前來觀摩學習,并在之后積極推行“藝韻課程”的教學模式。未來的學校課程建設將繼續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完善藝韻課程群,同時,加深校際合作學習,擴大“藝韻課程”影響力,推動學校走向高位發展、品質發展、特色發展之路。
新課程的構建與實施,必然引起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革。教師作為學校教育事業推動的主力軍,其專業素養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傳統的知識販賣者已無法勝任新的教學形勢,探索與學校改革相適應的、具有課程開發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教師發展體系應運而生。目前,學校充分利用承擔徐州市教育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音美扶智工程的機會,建立以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上線“音樂云課堂”,扶助縣區內農村學校師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