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玲
(作者單位: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
2007年暑假,感恩一份機緣,我有幸來到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工作,從此成了一名可以與李吉林老師朝夕相處的小小研究員。然而,2019 年7月18 日,李老師卻離我們遠去。于是,在李老師身邊工作的這12 年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回憶。
一
至今都記得,剛到研究所那會兒,我說話做事總是小心翼翼,因為在我心目中,李老師代表的是一種高度,一種做人的高度,一種學術的高度,像我這樣的小年輕豈敢在大師面前輕易言語!
“丁玲,到研究所來不要拘束,李老師知道你是有能力的,關鍵是要自信一點,多練練就好了,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像今天這樣的呀!”說這席話時,李老師像以往一樣慈祥而平靜,她肯定并沒在意,她這番話讓我如同冬日里沐浴到一股暖流,內心頓時充滿了力量。從那以后,我的膽子漸漸大了,自信心也一天天增強了,慢慢地,我也敢于在李老師面前乃至公眾場合發言了。后來,我偶爾還會將自己寫成的小文向外投稿,竟也小有收獲。
就是這樣,對我們幾個小年輕而言,李老師就像一位和善可親的長者,她總是包容、鼓勵、愛護著我們。于是,我們幾個也像對待自家奶奶一樣,愛她、敬她,時時事事想著她。其實,這也是李老師教會我們的。
二
李老師待人好,在我們通師二附是眾所周知的。她每天的工作安排很滿,節奏也很強。即便如此,但凡有人托她辦的事她都會清清楚楚地記在心里。最近幾年,她發現自己的記性不那么好了,怕誤了人家的事,便吩咐我替她一一記著,到時候好提醒她。不過,讓我感到非常神奇的是,雖然李老師把任務布置給了我,但每件事該什么時候去辦,她其實一點兒都沒忘。她總說:“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得認認真真地替別人辦好。人家肯定是實在沒法子了才來找我的?!睂W校里家庭困難的學生,她幫過;生活條件艱苦的鄰居,她幫過;并不熟識的市場賣水果的攤販,她也幫過……直到她生命的最后,她唯一吩咐自己兒女的一句話還是:“你們以后要待人好。”
李老師曾提出,情感,是情境教育的命脈。她自己常懷感恩之心,因此,她創立的情境教育飽含溫度。
李老師常說:“人不可忘恩,人情大似債,直至現在,一個個幫助過我的專家、領導和老師,包括你們幾個小鬼我都記在心上。”李老師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逢年過節,李老師都會給專家領導們打個電話,或者發一封郵件、寄一張賀卡。
李老師還時常教導我們:“一個人懂得感恩,就絕不會妄自尊大,感恩的意識會豐富自我,你也必然會謙虛謹慎?!崩罾蠋煫@得過無數榮譽和獎項,但她只是謙虛地稱自己為“長大的兒童”,她說她的身份只是“一名小學教師”,她一輩子都在腳踏實地向前邁步,從未夸大個人的作用。李老師如此高尚的道德觀將讓我們終身受益。
三
熟悉李老師的人都知道,她一直以來都非常珍惜時間,用“幾十年如一日”來形容李老師對情境教育的傾情投入和執著追求是最恰如其分的了。帶完第一輪實驗班之后,李老師不再擔任具體班級的教學工作,她將全部精力悉數放在了情境教育的研究和發展上。在我記憶中,李老師幾乎每天都會從家步行到研究所上班,風雨無阻。有時即便出差旅途勞頓,她也僅僅是稍事休息便又精神抖擻地來到她的辦公室著書寫作……
近幾年,她常對我們說,歲月已把她推到老人的行列里,她時刻警惕老人的碌碌無為,“牛拴在柱子上一樣的老,你們要珍惜屬于你們的青春時光”。
李老師從步入古稀之年直到最后,我們初步估算了一下,她先后出版了12本專著,單在《教育研究》上就發表了5篇論文。她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情境教育”,構建了“中國式兒童情境學習范式”,探索出了一條兒童快樂、高效學習的路徑。
2019年年初,李老師被查出身患重病,她已不再有力氣能堅持每天到校上班。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會在家里,甚至在病房里,堅持每天跟我們討論工作,或是聊一聊情境教育的發展。只有這樣,她才肯安心治病……
李老師對我們的影響無疑是深入骨髓的。這幾年,我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時間的寶貴,便不再像當年那樣貪玩。對待工作,也會不自覺地像李老師那樣精益求精。李老師惜時如金、孜孜以求的學術品質已經化為我前進道路上的標桿,將鞭策著我在情境教育之路上堅定前行……
李老師心懷大愛,為了兒童的幸福,她放棄了無數鮮花與掌聲,她以常人難有的堅韌,在“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情境學習”的道路上一走竟是40多年。
李老師堅韌的毅力、真摯的性情、博大的情懷成就了情境教育。在我們心中,李老師是一位將被載入中國教育史冊的兒童教育家,更是一位可敬可愛的“長大的兒童”。
永遠感恩李老師,永遠向李老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