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華
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教師
江蘇省音樂特級教師
18 歲那年,我畢業來到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做了一名音樂老師??粗覀冞@些初出茅廬又充滿朝氣的小老師,校長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向李老師學習,學李老師做學問”?!白鰧W問”是指有深度、有內涵的研究,校長稱李老師的教學工作為“做學問”,讓我們這群小老師充滿好奇,更加渴望從李吉林老師身上探尋成長的密碼,汲取成長的力量。
“精益多師,善讀多思”是李老師做學問的著力點。李老師一輩子扎根小學教育,她深感教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需要用心學習和研究。她廣泛閱讀教育名著,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卡片。持久的思考、實踐、學習和概括,讓李老師意識到,不能照搬國外的教學理論,應該從中國經典文化中尋根,從古代文論中得到啟示,走中國教育人自己開創的教育道路。1990 年,李老師提出“建設跨世紀優秀教師群體”的構想,成立了全省第一個以學校為基地的“青年教師培訓中心”,我有幸成為首批學員。在培訓中心,李老師擔任導師,讓我們從閱讀開始,走上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那時,適合音樂教師閱讀的專業書籍非常少,李老師趁著去北京出差的機會,給我買了一本中央音樂學院張前教授撰寫的《音樂欣賞心理分析》,還在書上寫了勉勵我的話語。我如獲至寶,反復閱讀,做了摘記,又找了一些相關的書籍來讀。李老師說,絲瓜、扁豆如果沒有棚架的支撐,不可能結出更多的果實。同樣道理,經驗世界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撐,也不可能走到更廣遠的地方。
李老師雖是一位小學教師,但她過的卻是一種“大學者”式的讀書生活——博覽群書,深入思考。大量讀,經常想,書上的理論活起來了,凌亂的認識條理化、深刻化了。像李老師那樣讀書,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漸漸發現音樂不只是簡單的“哼哼唱唱”,而是蘊含著人類深刻思想內涵的文化。從文化的視角進入音樂的世界,將音樂學習納入文化語境中,不僅讓學生對音樂學習感興趣,更讓他們深切理解音樂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內涵和語境賦予的文化意義,有助于提高音樂能力,提升音樂素養。
“堅忍不拔,勇于創造”是李老師做學問的關鍵點。李老師是一位執著的探索者,60 多年堅守在小學教育的崗位上鉆研教學。在20 多年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她選準了一個課題,又用30 多年的時間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和探索,終于登上了輝煌的高度。作為一名音樂老師,我有幸參與李老師主持的“九五”“十五”“十一五”等課題的研究。在參與課題的過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老師永不停歇的思考和探究精神,跟隨她完成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三個高度的跨越,這對于年輕的我來講,是一種激勵,一種積淀,更是一種成長。
“熱愛學生,熱愛教育”是李吉林老師做學問的動力源。“一切為了兒童的發展”讓李老師把清苦的教師工作做得如詩如畫,令人憧憬。正是有了對兒童和教育的摯愛,李老師把課堂當做實驗室,對兒童世界的現實狀況和現實問題進行反思,提出問題,窮根究底。李老師始終保持著自己“做學問”的獨特姿態,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努力尋求小學教育的完美境界——讓學生美美地想,樂樂地做,每天都有新收獲。
為了破解“孩子喜愛音樂,不喜愛音樂課”的難題,李老師建議我將情境教學運用于音樂教學中,但不能生搬硬套。我們在唱歌、欣賞、器樂等教學中創設情境,開始研究音樂情境教學。音樂教學之“情境”,是教師根據音樂描繪的“意境”創設的“音樂之境”,是學生進入音樂世界的橋梁。這里的“情境”,亦是兒童音樂活動之境,教師將音樂知識鑲嵌其中,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通過“跳五線譜房子”“給小音符家送信”“釣魚”等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與音樂進行最緊密的接觸。這里的“情境”,更是有情之境,通過情與境交互作用,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和情感共鳴,產生強烈的學習渴望,使音樂學習變得有意思、有意義。情景交融的活動,讓音樂與生活世界鏈接,讓審美與文化語境攜手,讓情感與認知活動伴隨,讓思維與音樂體驗共振,從而激活學生的情感和思維,提升音樂能力的形成。
一轉眼,我在李老師工作的學校也度過了30 多年,從稚氣未脫的懵懂青年,到銀絲初染的半百教師,“學李老師做學問”始終縈繞在我耳畔,激勵著我在“學思行著”的日常中,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與兒童少年教學相長,把每一天過成典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