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忠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語文教研員
一線教師,除了學習李吉林老師的專著,還要把李吉林教育思想與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1.用情境點亮課堂。
作為中國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老師用40 多年的深耕實踐與潛心實驗,建構了情境教育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模式。早在20 世紀80 年代,李老師就概括出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六條途徑,即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
非常榮幸,我在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習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李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工作之后,在日常教學中也嘗試著通過創設情境來豐富學生的感受、激活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的動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2012 年到上海工作,在教研工作中,我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廣“情境教學”,把“是否運用情境來教學”和“怎樣創設合適的情境”作為常態課堂教學研究的評價內容。情境教學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字變得具體,使得原本模糊的敘述變得清晰,使得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創設情境可以優化教學,這已成為一線教師的共識;在情境中學習,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常態。
當下,中小學校全面使用統編語文教材,我們在研讀教材和教學實踐時,要開展情境教學研究,重點做好新教材“情境素材庫”的建設,通過搜集、開發、積累等方式豐富情境素材,為教師實施情境教學提供資源支撐。
2.用研究促進發展。
李吉林老師是反思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的典范。李老師對教育創新有著執著追求,“實踐—實驗—研究”不分彼此,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課程、情境學習,一個課題做了40 年,李老師用行動確證了“教師即研究者”的命題。
我們要謹記李老師對一線教師的教誨,認真學習李老師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方法。第一,把教學反思作為一種常態的研究方式。我們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或別人的課堂教學,通過成功經驗的總結和失敗原因的分析,促進自身科研水平與教學能力的提高。第二,我們要注重課題研究的連貫性和發展性。當然,除了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和開展課題研究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組建教研共同體、開展學習交流會等形式,把教育研究落到實處。我們要關注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反思問題、研究問題,促成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3.用初心喚醒童心。
李吉林老師說:“我愛兒童,一輩子愛,我只不過是個長大的兒童,我多么喜歡自己永遠像兒童。”“一切為了兒童”,是李吉林教育理念的核心。兒童在李老師的心中始終有著特殊的意義——不僅僅是教育對象、研究對象,更是智慧的源泉、心靈的寄托。兒童立場,是李老師始終堅守著的教育初心。
堅持兒童立場,前提是尊重兒童。兒童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和概念,而是鮮活的生命。尊重兒童,就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承認兒童與兒童之間的客觀差異,面向全體,有教無類,就要將兒童放在課堂的正中央,把學習方式的選擇權交給兒童,把學習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還給兒童。
堅持兒童立場,關鍵是了解兒童。我們要像李老師那樣做一個“長大的兒童”,主動融入兒童,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兒童是熟悉的陌生者,只有成為他們的朋友,才能走進真實的兒童世界。
堅持兒童立場,目的是發展兒童。我們既要想兒童所想,更要教兒童所需。我們要找到兒童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實施精準的教學引領,讓兒童有實實在在的收獲,促進他們的全面、和諧、個性化發展。
成尚榮先生說得好:兒童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主體;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旨歸。兒童研究,是教師的第一專業,也是教師的永恒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