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小學 周 靜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了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小學中高學段的文言文教學是文言文學習的啟蒙階段。文言文作為古代先賢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除了要讓學生學會誦讀、初識文言常用字外,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文言文中蘊含的閱讀價值,挖掘先人的思想,品味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教學沒有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很多教師上課時會把文言文當作古詩詞教,讀通文本、疏通字義,學生能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課后有要求背誦的再背一背。那么,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應該怎么教呢?劉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學的反思與建議》中提出,小學中高學段應以“初步積累文言語感、初識文言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為主要任務”,為文言文教學目標的制定提供了方向。黃厚江老師在《文言文該怎樣教》中提出:“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學,四是文化。當然,這四者不是簡單相加,而是自然融合。”這告訴我們除了學習語言文字之外,還要把它當作一篇文章來教,要挖掘文本的價值,當作文學作品來欣賞,“文”“言”共生,讓語言文字與人文思想和諧共生。以“煉言”促“人文”,以“學文”促“習言”。基于這樣的思考,我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書戴嵩畫牛》一課為例,將整個備課與上課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問題以及從實踐中得到的感悟做如下梳理。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的環節,給出學習提示:讀的過程中關注課文中已經標注的讀音,并注意多音字的讀音,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可以先指名讓學生朗讀,發現了讀錯多音字的現象,和我的教學預設不謀而合。在糾正字音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地告訴學生正確的讀音就完了,而是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例如“所寶以百數”的“數”,在這里念shǔ,為什么是shǔ呢?因為讀哪個音還要看它在這句話中的意思。這里的“以”是用的意思,他珍藏的寶貝要用百來計算,所以這兒應該念shǔ。古文的讀音要和意思聯系在一起,可見誦讀是開啟古文的鑰匙。
字音的問題解決后,我開始范讀,引導學生發現文言文的句讀,課件出示朗讀的停頓,讓學生自己再讀,感受文言文的聲斷氣連。
課前我雖然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讀通文言文,但學生對某些字音還是有疑問,可以讓學生查找古漢語字典,在課堂上有問題也要及時通過查字典的方式增加積累,養成良好的查字典習慣。
文言文是古人撰寫的文章,里面的字詞解釋、句子結構和現代白話文都有明顯差異,這也是學生讀起來吃力,理解起來有難度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學習伊始,有些常用字詞的學習方法值得注意。比如“一日曝書畫”的“曝”,學生學過成語“一曝十寒”,聯系舊知識可以推斷“曝”的意思是曬;又如“尾搐入兩股間”的“股”,聯系成語“懸梁刺股”就可推敲出是大腿的意思。還可以通過組詞的方法煉詞,如“尤所愛”的“尤”是什么意思呢?學生接觸過“尤其”這個詞,是特別的意思,聯系上下文就得知“尤所愛”就是“尤其珍愛”的意思。把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學生不僅記住了意思,也習得了方法,激發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動力。還有一類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不一樣,如這篇文言文中的“軸”字,在“有戴嵩《牛》一軸”的意思是數量詞,幅的意思,而在“錦囊玉軸”中指的是畫軸。
古人也有喜怒哀樂,也有情感表達的需要,文言文中表示情感態度的詞往往是作者思想的外露,對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文化素養、審美趣味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本篇文言文中的“笑”字,在這里,小牧童是拊掌大笑,林處士是笑而然之。為什么同一個笑會有不同的表現呢?小牧童的笑是指出了《斗牛圖》的錯誤,無所顧忌,開懷大笑,表現了小牧童的天真可愛。而杜處士在被指出謬誤后,并沒有一臉怒氣,而是虛心接受,以笑來化解尷尬。知道了他們笑的原因,也就感受了作者用一個“笑”字刻畫出兩個鮮活人物的語言精妙。
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文言文教學中同樣適用,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文言文的基本內涵,品味文言文中的文學因素、文化要素,而不是停留在字詞的解釋和句子的翻譯上。“文”“言”要統一,“人文”“工具”要協調,對作者的精神品格、文章的理解能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的體會。
文言文教學如果只是教師單向地講解,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書戴嵩畫牛》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古文,有人物,有情節,小牧童貼近學生的年齡,是可以講出趣味的。這一單元的能力素養是“借助想象和聯想,體會藝術之美”。為了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切身的體會,我設計了這樣的復述故事環節:第一步先請兩個學生分段講一講故事內容;第二步加入杜處士、小牧童的主要動作,自己練一練,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第三步想象人物說話時的表情、語氣,再加上動作,請兩個學生還原當時的情景。演小牧童的學生一邊說“牛斗,力在角”一邊用手指著頭,好像頭上真的有角;說“掉尾而斗”時,擺動自己的屁股,好像真的后面有條牛尾巴,大家看了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證明獲得了良好的反饋效果;第四步則是提高難度,轉換角色,講講“我”的故事。以牧童、杜處士、蘇軾的角度想象,從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層層遞進地講故事,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加深了對兩個人物的理解,深化了主旨。
《書戴嵩畫牛》的作者蘇軾通過一個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告訴人們做事需向內行人請教。這是一事一理的寫作方法。像蘇軾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篇文本只是一個范例,我們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這才是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所在。《書戴嵩畫牛》是一篇題跋,我又出示了蘇軾的《書黃荃畫雀》,讓學生快速瀏覽,找一找這兩篇文言文的相似之處。學生很快就發現這兩篇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一事一理的寫作方法,揭示的道理相似,“君子是以務學而好問也”。了解了文本的結構,再運用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釋、組詞、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以“學文”促“習言”。
文言文是我國先賢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文言文語言具有凝練簡約之美、構思縝密的布局、哲學意味深邃的思想,都將引領我們穿越時空,聽取先輩的諄諄教誨。在接下來的文言文旅程中,我們有責任在不斷地發現和思考中,讓學生樂于傳承,積極探尋文言文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