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昕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職業院校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和高質量的學習需求。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在線教學的職業教育模式,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跨越,重構了學習過程,改變了職業院校傳統的“教與學”模式,深受師生的喜愛。如何在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高效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線上線下交互教學,建設優質的網絡課程以滿足信息時代的教學需要,已經成為當前職業院校教學質量提升的新課題。
第一,“重申報,輕應用”,偏離了網絡課程建設的初衷。當前許多職業院校的網絡課程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政策推動下的產物,通過行政驅動,的確建成了一批分布合理、類型多樣和資源豐富的網絡課程。但是部分教師對網絡課程的申報和立項過度重視,十分關注網絡課程建設的評選指標,僅從評審專家的角度而沒有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設計課程,忽視了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課程建設初衷,使學生處于被動灌輸的學習狀態。更有甚者,有些網絡課程通過驗收結項后就被束之高閣,不再持續進行完善更新,課程的實用性不強、利用率不高、創新不足和質量不佳已成為突出問題。
第二,不經篩選的“拿來主義”思想,使課程缺乏整體性規劃和設計。一些教師信息化教學理念落后,對網絡課程的價值和意義缺乏深入理解,認為網絡課程就是“教材搬家”“課堂搬家”,將平時的教學課件、視頻資料、習題作業等上傳到網絡平臺就算了事。還有一些教師基于傳統教學經驗,不經篩選就把網絡上直接搜集到的教學資源簡單堆砌和呈現,沒有依據國家及省市課程標準、職校學生需求及互聯網特性對網絡課程進行系統性規劃,導致網絡課程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欠佳。
第三,課程內容“靜多動少”,學習者的“多元對話”活動偏少。網絡課程要開發較好的人機界面,體現圖、文、聲、像并茂的交互性特點,以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學習課程知識。然而一些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粗放,視頻畫面質量較差,基本沒有設計教學活動,這種靜態的單向傳遞知識的課程設計,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調研、討論、提問、答疑以及小組協作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和人機交互的“多元對話”活動偏少,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限制了學習場域的生成,不利于學生學習經驗的重組與創新。
第四,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不高,制約了網絡課程的有效開發與應用。當下一些職業院校的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淡薄,檢索、處理和維護網絡課程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強,面對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缺乏識別與選擇、汲取與激活的能力。部分教師在課程容量、教學難度、學習評價等方面的設計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還沒有真正適應網絡教學的新模式。
筆者認為,職業院校的網絡課程建設不能盲目進行,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情境性原則,網絡課程要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接近生產生活實際的情境,以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力。二是交互性原則,注重學習結果的即時反饋和學習過程的實時在線互動。三是激勵性原則,設計學習激勵系統,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參與度。四是共享性原則,將優質資源、精品課程和優秀成果提供給更多熱愛學習的人,如友鄰學校的學生、企業員工和社區居民等。
1.課程設計要有系統性思維。職業院校的網絡課程應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整體設計。各章節(項目)的學習目標要明確清晰,涵蓋各個學習階段所需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具有高度的系統性。以筆者所在的江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我們開發的“會計綜合實訓”網絡課程注重強化學生的會計業務核算能力,將會計理論與技能操作內容編排設計為建賬、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登記明細賬、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總賬、編制會計報表、納稅申報等多個實訓項目。從企業建賬到納稅申報完成,各項目之間既呈現上下層級關系,又互相連接為整體,前后聯系、層層遞進、由淺入深,覆蓋了會計業務處理的整個流程,形成系統化的學習過程。同時,課程網站的“學習導航系統”設計層次清晰、一目了然,課程定位、學習目標、教學內容、練習測試、評價反饋、交流互動等教學資源齊全,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課程教學要以“學”為中心。網絡課程建設要突破傳統課堂以教為中心的思維慣性,重新審視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樹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構建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教與學新型關系,凸顯促進學生動態發展的過程性設計。以我校“基礎會計實訓”網絡課程建設為例,我們深入研究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特點、差異和學習需求,采用“過程取向”的課程建設思路。在教師教的過程中設計了練(課前測試練習)、診(基礎能力診斷)、學(課中技能學習)、評(學習效果評價)、思(課程學習反思)五個環節,在學生學的過程中設計了任務(項目任務確定)、行動(項目任務實施)、檢測(學習效果檢測)、反饋(學習情況反饋)四個步驟,充分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和體驗,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激發潛能。
學校網絡課程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更加貼近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側重于職業知識的學習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突出實踐性特色。“會計綜合實訓”網絡課程采用項目模塊結構,將理論與實踐融于一體,逼真模擬中小企業經濟業務,將教學內容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機結合,以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會計工作過程為導向,促進學生掌握企業會計核算業務的處理技能,了解現代企業的內部管理體系,熟悉企業納稅申報流程。同時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方式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此外,“會計綜合實訓”課程還結合現實生活和生產實際,合理設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任務。學校與常州華鼎會計服務有限公司、中億財務代理有限公司等財務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采取校企“雙導師”教學模式,在會計專業實訓周期間安排學生到企業實操訓練,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進行系統性學習。
網絡課程平臺要全程觀察、記錄、生成、分析和評判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對學生進行“數字畫像”,提醒并幫助學生不斷克服和糾正自身缺點,助力學生學習和個性全面發展,發揮網絡課程學習平臺的積極作用。例如,“會計綜合實訓”網絡課程打破了“學生在線練習,系統自動評分”的簡單學習評價模式,積極嘗試對學生的智能化評價。課程設計注重利用大數據及時捕捉學習者在線學習的時間、頻次、互動情況和測試成績等豐富的多模態數據信息,并運用課程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充分了解學生網絡課程的學習狀態,實現對學生知識、技能和素養等的智能化評價,并據此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及個性化、精準化的學習指導。
學校在師資隊伍培養的規劃與建設中十分重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通過信息化教學專項培訓、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微課制作比賽、國賽優秀作品展示、網絡課程申報與建設等多種平臺,為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提升創造機會,幫助教師樹立現代職業教育信息觀。學校還設置了公共信息素養類和專業信息素養類培訓內容,構建教師信息素養分層分類培養體系,根據教師的年齡、專業和特長等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信息化素養提升學習內容,并進行分類評價考核。教師自身也充分認識到提升信息素養的重要性,通過專家輔導、同伴互助和個人自學,深入了解相關教學資源平臺的主要功能,學習制作微課和使用錄屏軟件等,把信息素養滲透于網絡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之中。
1.加強管理,建章立制。學校成立由校級領導、中層職能部門(教務處、信息技術處、財務處等)和系部構成的組織管理體系,明確職責分工,安排專人負責,進行網絡課程的教學管理與督導。制定網絡課程的建設標準、經費預算、使用管理、激勵表彰和維護培訓等管理辦法和制度,通過完善制度推進網絡課程建設與實施常態化。
2.強化監管,保證質量。學校依據評價標準,對系部、教研室在網絡課程建設方面的工作及成效進行績效考核評價,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督導聽課、同行評教和學生評教等教學評價范疇。各類常態化的檢查和指導做到有明確的評價結果和可操作的改進措施,并做到及時反饋和交流。
3.引導激勵,表彰成果。在網絡課程建設、實施和維護過程中,教師投入精力多、花費時間長,工作量較之傳統的課程教學明顯增加。對此,學校給予明確認定和支持,并建立相應的教科研資金保障機制。還將教師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效果納入職稱評審、推優評先等工作考核范疇,對優秀網絡課程進行評選表彰,肯定教師的勞動成果,不斷激發教師建設和更新網絡課程資源的積極性。
網絡課程以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為項目載體,每個項目又分別由若干個任務組成,將相關的任務安排在真實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式學習,引導學生探究新知。通過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緊密結合,讓學生體驗企業會計崗位角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實現了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事實證明,對學生手中的數碼產品“禁用”不如“導用”,網絡課程的實施已讓手機、平板電腦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幫手。在課前學生借助手機或平板電腦登錄網絡課程平臺進行預習,課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成果在網絡課程平臺得以保留,課后學生通過網絡課程平臺可以得到學習效果的評價反饋。這一過程實現了多方的交流互動,打破了學習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網絡課程營造了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會超出教師的專業和能力范圍,打破了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教師通過參與網絡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都得到了及時更新,更加注意教學主體的轉換。通過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和優化教學過程,教師的角色主動從知識的傳播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師生之間的關系向尊重、平等、合作的方向積極轉變。
網絡課程創新了職業院校教與學的方式,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能力的提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習情境創設缺乏趣味性,難以對學習自控能力弱的學生進行有效監督,課程資源的更新與維護不及時等。接下來,我們還要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和完善,不斷提高網絡課程建設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