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劬頡
自教育部發布“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始了“在線教學”。與以往所倡導的“網課”“翻轉課堂”等相比,此次“在線教學”是名副其實的“‘全’在線教學”。“全”在哪里呢?
1.全部學生。全國各省、市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初中、高中到大學,都進行相應的網絡授課,幾乎所有學校、所有班級、所有學生都參加了在線學習。
2.全體教師。首先,是全體在職教師,或按照平時課表正常班級在線教學,或一位教師對多班甚至整個年級授課;其次,是機構從教人員,也對全國中小學生免費在線教學;再次,一些知名作家、學者等也參與到了網課教學之中,就相關主題開展在線教學等。
3.全面開放。網課不僅對學生開放,也對家長開放,社會“好事者”也可以通過相關入口進入觀摩。絕大多數在線教學平臺都自動錄制教學內容,可供回看。
4.全天候。由學校組織的在線教學,一般與學校教學時間同步,上午8 點左右開始,12點左右結束,4 節課;中午休息;下午1 點半左右開始,4 點左右結束,3 節課。當然,不排除某些高中晚上也安排了答疑課程。一些知名的教育培訓機構開展的在線教學課,與此基本相同。
5.全平臺。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至少3 個平臺上不停地切換;46%的學生同時使用電腦和手機。不少教師也是在不同平臺之間進行摸索,最終選擇相對固定的平臺使用。
6.全樣式。既有錄播課,也有直播課;既有網絡教學,也有電視教學等。
此次,“‘全’在線教學”是針對疫情的特殊之舉,為全國廣大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創造了條件,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但也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提升五種思維品質。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是常識。我們的學習及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為了生活,為了當下和未來的生活。德國學者克勞斯·伯恩哈特在《優質思考的力量》中說:“幸福美好的人生,來自健康的思維方式。”
目前流行的具身認知理論也進一步驗證了“健康第一”的理念,因為大腦會通過身體的感覺和方位等來認知世界,而身體也可以輔助或制約你更快或更慢地學習及認知世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喬治·萊考夫教授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規律作息,重視身體對大腦的影響,遠離壓力,大腦效率更高;二是適當運動,大腦與身體關聯,定期運動,可抑制抑郁,有助于創新;三是嘗試冥想,通過控制身體來控制大腦,提高注意力;四是模仿大師,通過模仿大師的習慣和動作,掌握其意圖與思維方法。
健康思維的核心要義在于,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過健康的生活,為著健康這個目的,事事想著健康,知道健康的意義、策略和路徑,從而促進自己更好地健康生活。
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要和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健康的情緒可以增強我們抵抗病毒的精神免疫力。同時,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要安排時間讓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學生要學會勞動,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臥室自己收拾;還要學會自我調節,與父母親朋和諧相處。其實,“網課”挺累人的,當學生疲倦的時候,如何幫助他們調整放松一下?教師一天只教一節課,但是學生要上幾節課,整個白天甚至是還有個別學校連晚上都在安排上網課,學生的負擔和壓力可想而知。
此次“全在線教學”是臨時上馬,盡管有1~2 周準備時間,但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在設備使用、技術操作上都存在不少問題。預見性思維是運用科學的規律、方法和工具,根據事物發展特點、方向、趨勢進行分析、推理和預測的思維能力。其核心是立足現在,指向未來,非凡預見。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其“五大思維能力”系列重要講話,倡導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對許多問題的闡釋讓人豁然開朗。他要求我們認真學習運用這些科學的思想方法來觀察事物、分析問題,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置身疫情之中,只有認清現實、把握趨勢、辨明方向,才會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我們需要補上這堂“疫情教育必修課”。
那么,如何針對疫情培養自己的預見性思維呢?我在南京市教育局組織的面向全國的“疫情教育必修課”中上了一節網課《預見春天,遇見幸福——預見性思維與日常幸福》,提了五點建議:聚焦時事,從新聞中“預見”信念的力量;紀錄溯源,從紀錄片中“預見”科學的力量;閱讀經典,從名著中“預見”文學的力量;觀賞電影,從電影中“預見”藝術的力量;鉆研建模,在深思中“預見”工具的力量。這五點建議,都是貼近學生的需求和現實情況而提出的。
“品質思維”由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于2016 年8 月25 日提出,是一種企業管理哲學,是以創新、極致、服務和共贏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品質”是隨著“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美起來”的時代呼喚,而成為各行各業的自覺追求,應對的是發展方式從粗放的外延式擴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以“服務思維”贏得“眾人說好”。好的網課令人眼前一亮,迫不及待,賞心悅目。美國學者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提出:教學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學習。“教”是為“學”服務的,只有促進學生的學、支持學生的學的“教”,才有價值和意義。此次網課,幾乎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課堂樣式。“滿堂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學生的不信任,把教師地位擺得高高在上。“教”的品質來自“學”的品質。學習品質,重點關注的不是學了什么,而是如何學習,在學習中呈現出什么樣子,包含學習的主動性、計劃性、專注性及問題的解決、資源的利用和經驗的反思。在線教學盡管不是面對面教學,但同樣需要教師對“學情”的把握。教師的服務思維,說到底,就是要問一問學生對教的意見和建議,問一問學生的學情,問一問學生的困惑。
以“極致思維”追求“精益求精”。此次網課,實質上把原本封閉的實體教室完全開放,是以整個社會、家庭、學生空間為教室的,任何人都可進入這個“教室”參觀、學習、品評、批評。教師在鏡頭前或話筒后展示的樣子、說過的話,都公開且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學生及公眾面前。教師的教育教學,很難做到工業上要求的“標準件”“零差錯”。那怎么追求教育的極致呢?孫梨先生在《黃鸝》中說到“極致”:“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這就是形色神態和環境的自然結合和相互發揮,這就是景物一體。”只有在“一定的環境里”,在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共同組成的生態里各司其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賞心悅目、琴瑟和諧、美美與共。
品質思維,是一種價值追求。教師的價值往往不是由教師直接實現的,而是由教師教育教學的直接和間接的對象——學生及其家長等——來實現的。教師的教學,不是把課上完就算完成的,也不是把作業改完就算完成的,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及其家長等提高教育滿意度。
要各司其職,就不能只盯著樹木,而要有放眼整個森林的“系統思維”。就我錄制網課的經驗而言,制作一個自己滿意、沒有明顯瑕疵的10 分鐘的網課,至少要花6 個小時。如果一位教師每天上網課,那他幾乎要把所有的空余時間用于備課和制作。教師的負擔可想而知是很重的。
如何運用“系統思維”進行系統思考?“系統思維”是以系統的觀點,擴展觀察問題的視野,在長時間和大空間范圍內動態地看問題,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思維方式。疫情大概持續多長時間?學生大概何時可以返校?停課不停學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備課組中有幾人參與設計、幾人直播、幾人批改作業?任務如何切分,如何分工?這些都需要進行系統的思考。
同時,從學生角度看,他們一天要面對多少節網課?每節網課多長時間?他所面對的網課資源有哪些?哪些需要自己學校提供,哪些可以從省市教育平臺上獲取,哪些可以從教育培訓機構提供的平臺上獲取?這些變動中的因素,又將成為新的思考的出發點。系統思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和提升專業素養的方法,有助于動態復雜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疫情期間,教師如何利用網課和自身專業特長,給孩子們一些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撫慰?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詩性思維來思考困境及其突圍之策。
有一位語文老師,她在網課之前都會自創或引用一首詩,這讓她的學生不斷期待著老師的下一首詩是什么。即使平時語文作業都不完成的頑皮孩子,也在用詩來回應老師的作業。這就是“詩性思維”的直接運用。
盡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以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為主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但在困境、窘境、詩境下,相信自己的直覺,相信自己的詩意,去創造、智造一種詩意的情景,引用一兩句詩歌,甚至創作自己的詩歌,來化解困境,來渲染詩境,豈不美妙?
詩不只是一種文學體裁,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或沉郁頓挫,或豁達釋然,或放浪形骸,或浪漫優雅。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教授了那么多詩歌作品,但能否真正讓學生浸染上一絲詩意來思考人生?我們教師是否也有自己的詩意呢?
生活是一本打開的書,疫情也是一本教科書。置身疫情之中,在線教學不能還是像以往的常態教學那樣,而應該根據全社會、全體學生、全體教師都置身其中的疫情來進行適當調整,從而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讓自己能夠不斷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也能夠不斷與時俱進,引領學生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