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啟威
學科融合旨在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吸納不同學科的知識和元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探究。學科融合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其倡導以不同的學科視角和思維去創造性地學習的主張,得到了一線教師的廣泛響應。目前,很多地區和學校都在深入推進學科融合項目的實施,但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很多學校的學科融合實驗項目并未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很多實踐者本身對學科融合的內容和要求的認識還很模糊。本文試以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為例,從五個方面來談學科融合究竟“融”什么。
融合知識是學科融合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同時,做任何一件事情,僅靠一門學科知識也很難完成,必須有其他學科知識的參與和介入。從這個層面上講,學科融合是教學中自然發生的事情。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知識融合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知識融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以深化學生的學習和理解為標準,同時要“融”得妥帖自然、恰如其分。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這首詩不光傳達出文學創作上的藝術美感,也內隱科學知識。農歷九月初三,當日的月亮應是上弦月,月彎如弓;時為深秋時節,且是二十四節氣中寒露的最后一天(第二天當為霜降),“露似珍珠”也切合時令。此處如能適時補充這些科學知識,必能使學生的學習變得通透和立體。另外,也可將“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通過一幅水墨畫(涉及美術學科知識)進行適當解讀和表達,如此,就很容易烘托出詩的意境和美感。
學科思維是學科的認知思路和方式,它通常在處理問題時表現出一定的學科視角和學科傾向,具有較為明顯的學科屬性。不同的學科具有不同的思維品質和特點,教學中,教師需要將不同的學科思維引入教學,注重打開學生不一樣的認知視角和探究思路,從而引發學生不同側面的學習和不同程度的創新。比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具有準確的科學視角和深刻的哲學意蘊,當我們以科學視角和哲學思維來學習和鑒賞這首詩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既是一種準確而客觀的科學認知,也是一種辯證的哲學觀的表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既是一種真切可感的科學事實,也是對眼界格局和人生況味的哲學思考。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數學思維解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于是眼前之“所見”就成了一些簡潔明快的數學符號:橫看成嶺是“面”,側成峰是“線”;遠看是一條曲線,近看是一條拋物線;向高處望是“一線天”,往低處看是一個點。如此,只要換個思路和角度,嘗試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就能開掘出異常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的認知變得立體而全面。
每一門學科都是對問題的研究,但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語文學科是用語言來實現對問題的研究和理解,數學學科是用邏輯推理來進行問題的研究和判斷,科學學科是用實驗和解釋來研究和分析問題。教學中,進行學科方法的融合,就是借助其他學科的方法,深化教學的進程和學生的理解。比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對二月春風和柳樹,語文學科運用比喻和擬人這樣生動的藝術手法,將春風柔和靈動的生機、柳樹嫵媚迷人的姿態描摹得魅力十足,極具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科學學科則需運用實證和解釋的方法,為學生進行時令、氣象學方面的解讀和說明:詩中的二月應是農歷二月,因為陽歷二月天氣還冷,草木剛吐綠發芽,不可能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景象。學習這首詩,科學解釋的作用在于,讓學生在盡情領略和感受春的怡人景象的同時,學習一些必備的科學常識。
人類的一切行為和一切社會現象都有倫理學意義。倫理之于學科,就是一種德性規范和要求,是基于學科道德的本色追求和表達。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學科建設和發展需要堅持自己的倫理規范,更需要進行不同學科倫理的融合,這是學科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通常看來,語文學科堅持“文以載道”,崇尚人性的善和美,弘揚一切善和美的東西。這是語文學科的倫理德性。科學學科的根本屬性是“真”,科學的存在和發展就是為了求真,旨在通過不斷的實驗和探究,去揭示事物的規律和問題的本質,還原世界的真相。有鑒于此,語文教學需要汲取科學學科的“求真”訴求,才能傳達出真實而有力量的善和美,避免陷入虛無和空泛的泥淖;科學教學也唯有積極吸納語文學科“善”和“美”的倫理追求,才能使自身的“真”變得有價值和意義,并散發出應有的韻味和魅力。比如李商隱的《無題》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之所以令人感動和催人奮進,就在于這兩句詩是基于“真”的觀察和透視,這種基于“真”、發端于“真”的善和美的表達是有根的、有生命的表達,也是瀝盡心血的、有力量的抒寫。再比如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兩句重在抒寫兩情間的“真”,之所以讓人心有戚戚,就在于它傳達出人間的善和美,讓兩情之間的“真”變得美妙和令人向往。
學科精神是學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也是學科在自然狀態下呈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氣質和性格。不同的學科精神可以培養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素質。比如語文學科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科學學科則弘揚尊重客觀事實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強調對人的關注,鼓勵人的個性發展和創新實踐,具有強烈的感性色彩和主觀能動性;理性精神則注重對客觀事實的尊重和思考,強調實事求是的認知態度和探索精神。教學中,我們需要關注不同學科精神的融合和滲透。有了人文精神,科學學科就有了人性的色彩和光芒;融合理性精神,語文學科才有了堅定的立場和清醒的認識。比如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其中“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四句就是一種理性精神的體現:自古以來,凡成大事者必舍得放棄眼前狹隘的小情小義。真正的英雄,做任何事情都有長遠博大的家國情懷;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因一時的情緒而亂了分寸,要將我們的使命完成到底。這種理性精神的植入,就為全詩注入了強大的邏輯和思辨力量,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學科融合的關鍵在于尋找和發現可以融合的內容。可以融合的內容一旦被發掘出來,教師的教學就有了新的空間和力量,課堂也就有了新的色彩和魅力,學生的學習自然就變得格外通透而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