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自2014 年開始,我國已經連續評選了兩屆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這些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界在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基礎教育事業內涵式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方面所做出的持續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在我國基礎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產生極大影響。如何進一步做好這些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項目的推廣應用工作,是頒獎之后教育行政部門和整個基礎教育界最關心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專門下發了文件,就如何做好這一工作做出具體部署,中國教育學會也將推廣應用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作為自己服務基礎教育的重點工作不斷推進。為進一步做好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工作,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供有關方面批評參考。
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的評選,方向性標準是第一標準。這里所說的方向性,就是指成果項目是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取得的,堅持學校辦學的社會主義性質,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黨和國家有關教育改革政策的實踐探索。和第一屆獲得特等獎的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北京市十一學校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創新及學校轉型的實踐研究”,第二屆獲得特等獎的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的“走向世界的中國數學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的上海經驗”、重慶市巴蜀小學的“基于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等,無不是把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探索立德樹人的新理念、新機制、新模式作為改革試驗的根本指針。因此,推廣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首先需要闡明這些獲獎成果正確的政治方向性和價值指向性,以引領整個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沿著同樣的方向不斷深入。強調推廣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的方向性,也反映了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性質。基礎教育乃至整個的教育實踐活動當然是一種專業性的活動,具有專業性,但是它們又同時與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環境不可分,具有政治性和價值性,而且這種政治性和價值性已經融入專業性當中,成為專業性教育實踐活動的核心和靈魂。因此,推廣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應當突出其鮮明的政治和價值方向,這是不能夠忽略的。
教育是有規律的,這里面既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也有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校辦學的規律。雖然人們對規律的認識是在實踐當中完成的,而且也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但是,對教育規律的信仰和遵循應當是不可動搖的教育工作要求。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獲獎項目,都是致力于從不同的范圍、層次、角度來探索基礎教育的規律,并且有了比較正確的把握,在實踐中也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例如,第二屆獲得一等獎的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成志教育:小學立德樹人的校本實踐”,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郭華教授的“中小幼名優教師學習與發展雙向互助合作模式”,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的“重構校園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課程體系建構”等,分別在小學立德樹人的規律、中小幼名優教師專業成長規律以及普通高中學校美育規律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和重要貢獻。這些獲獎成果從項目內容和申報材料上看,非常豐富,也有各自的特殊條件,如學校條件、專家條件、地域條件等,其他地區或學校要想照搬照抄是很困難的。這也是導致有些人認為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困難的原因。但是,如果成果獲獎單位、推廣單位或點評專家能夠共同對成果的內容進行再概括再總結,及時和清晰地將這些成果的意義從提供優秀典型案例上升到反映教育教學規律或學生發展規律的層次上,那么推廣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疑慮與困惑就能迎刃而解,更好地發揮成果的示范引領作用。
這種長期的堅守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使得這些成果獎在學校歷史上和我國基礎教育界發揮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教育活動是長周期和積累性的。一項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從啟動到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比較長的周期,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堅持不懈,其中還可能存在一些阻礙、波折乃至暫時的失敗。從這兩屆獲獎成果形成的期限來看,一般都在5 年以上,大部分在10 年左右,得到各級評委高度肯定的獲獎成果主要在10~15 年之間,有的甚至堅持了20 年,個別的甚至長達30 年。這種長期的堅守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使得這些成果在學校歷史上和我國基礎教育界發揮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例如,獲得第二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浙江省杭州市天長小學的“一個模子不適合所有學生:小學差異教學的實踐研究”,其成果周期就達到30 年。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深度建構觀念與能力:化學學科育人二十年探索”也明確地說明了該研究項目的時間長度。在推廣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的過程中,這種歷史性的回溯和展現也特別具有教育意義,它不僅說明了獲獎成果是如何通過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接力奮斗形成的,更告訴學習者辦教育不能夠急功近利,必須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在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上下功夫,必須要有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夠今天一個主意、明天一個想法地瞎折騰。
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當然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在推廣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過程中,獲獎單位當然可以表達這種喜悅和自豪的心情。但是,實事求是地說,這些獲獎成果也處于發展狀態,或者說未完成狀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需要通過未來的教育教學改革來逐步地使之完善,真正達到比較穩定、可以命名的“模式”的水平。從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和推廣情況來說,有些當年的獲獎成果并沒有能夠得到持續的發展,有的甚至在獲獎之后很快就銷聲匿跡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一方面成果獲獎單位在介紹成果時要實事求是,既講成績,也講不足,還要講未來的改進方案;另一方面推廣單位或點評專家在推廣或點評時要留有余地,本著專業的精神,特別就如何進一步夯實成果基礎、推進成果項目持續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只有這樣,這些成果才能夠不斷成長,最后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中國經驗、中國模式和中國案例,為建設基礎教育強國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