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立/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蓮花鎮中心小學
獲獎成果:農村校外科普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建設


我校《農村校外科普綜合實踐基地建設》課題自2018年獲得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獎后,我們認真開展了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再提升再創新研究工作。經課題組再升級確立了“農業田園”升級版。這是為農村留守兒童量身打造的終端產品,是一園多能的亮化工程,是鄉村振興的標志產品,將對留守兒童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起到關鍵作用。
農村的劣勢是缺少資源,孩子們家庭生活條件差,享受不到城市豐富優越的場館和研學資源。優勢是有山、有水、有田,自然條件好。發揮農村優勢,突破留守兒童素質教育難題,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最經濟實用的實踐教育產品是本課題的宗旨。我們致力于在農村建設一個“教育田園”,為農村孩子提供一處綜合實踐教育場所,使其成為農村孩子樂享實踐教育的載體和接觸社會的一個窗口。
當前,留守兒童已成為農村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這些孩子脫離父母,長期留守農村,在情感和心理上容易產生各種問題。許多孩子還會染上網絡成癮、抽煙、喝酒、賭博等壞習慣,甚至不少孩子產生自閉癥等現象。這些孩子缺少良好的教育和溫暖的陪伴,缺少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首要原因是無人組織和帶領孩子們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其次,沒有活動場所。在農村,公益性的活動場所非常少。基于此,我們創建了“教育田園”,寒暑假我們志愿者教師可以組織帶領孩子們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走進生活,走進田野,走進大自然,學習、探索、娛樂、實踐,其樂無窮。“教育田園”的存在讓農村孩子們的假期生活更豐富多彩。
國家正在開展的扶貧脫貧工作,重點在農村。中國大多數貧困人口都在農村,這與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養差有直接關系。農村留守兒童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是勞動技能和科技素質教育,他們很可能會成為未來農村新的貧困人口。現在的留守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我們開展的農藝田園,可以說是對這部分剩下的未來農村人口進行職業技能教育的先鋒。引領留守兒童走進農業田園,讓他們享受自然田園,學技術,識五谷,體會勞動的辛苦,體驗收獲的快樂,為他們播下科技的種子,點燃起勞動致富的火種,未來的農村就大有希望。
我們基地還與九三學社一起走出了一條扶貧之路。來我們田園游玩娛樂的人很多,這對開展扶貧宣傳教育活動十分有利。我們和志愿者一起,帶領孩子們搞起了科技科普和致富奔小康的宣傳活動。我們買了各種種植養殖方面的書籍,免費發放給大家學習。還建設了科普專欄亭,發布農村先進經驗和致富信息。同時還組織科技種田能手和種植養殖專家講技術,做輔導。我們還在基地里做了各種特色種植養殖實驗,游客在觀光游玩的同時就可以親身體驗科技種植養殖的效益。養雞、養鵝、養魚、養兔、養豬、種瓜菜、種水稻、栽果木、種山野菜等,在我們基地都能看到。
這些活動得到了省大專院校九三學社社員的支持,社員們來基地做科技示范,送醫送教,真正讓農民零距離感受到了九三科普扶貧的力量。知識改變生活,只有靠知識和勞動才能改變命運,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們通過多次組織民眾,特別是組織貧困家庭的農民和孩子們參加活動,幫助他們提高了思想認識,轉變了觀念。同時,我們還聯合九三學社為貧困家庭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上的資助。幾年來學社為30 多名孩子提供了幾十萬元的資助,還組織孩子們到省城參觀學習,參加城鄉學校讀書互動聯誼。我們有了基地,就有了平臺,有了梧桐樹,就引來了金鳳凰。
在農村,要做高大上的活動不現實,但我們卻有著最優越的條件——農業。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習主席提出“綠水青山”“中國飯碗”都離不開農村農業。農村的教育更應該立足農村農業,為培養高素質的未來農村建設者貢獻智慧和力量,而綜合實踐活動為此打開了一扇大門。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農村教育,許多學校都有自己的“校田地”。當時的中小學生每年都要從事大量的相關勞動,種地、施肥、管理、收獲、撿糧、撿柴……正是這些實踐活動培養和鍛煉了他們,讓他們以此認識了社會,學會了許多技能,養成了不怕吃苦、熱愛勞動、堅強勇敢、勤儉節約、克服困難的良好品質。
農村的教育更應該立足農村農業,為培養高素質的未來農村建設者貢獻智慧和力量,而綜合實踐活動為此打開了一扇大門。
可以說,那個時期的勞動活動就是我們現在農村綜合實踐教學的前身。勞動創造了收益,改善了孩子們的學習條件。孩子們也懂得了勞動的價值,走出校門后許多孩子都成為了現今農村的建設者和社會棟梁。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一度放棄了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田地轉包,農村的孩子也脫離了農業。現在五谷不分不只是城里孩子的專利,農村的孩子又有多少能分清五谷呢?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人們的勞動量減少了,但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農業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綠色有機農業、農田污染處理、高效農業、無土栽培、環境保護等新課題,都是亟待解決的未來農村發展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為農村中小學校,應務實創新,走好腳下的路,為未來農村培養出更多人才。實踐證明,“鄉村農藝田園”給農村青少年兒童提供綜合實踐和研學活動的場所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有了這樣一個“教育田園”,農村中小學可以開展各類實踐體驗活動,例如果蔬栽培、糧食種植、樹木園藝、動物養殖、季節農事調查、農業科技、農機改進、家鄉歷史、自然環境調查保護和體驗,以及各種文體美術、休閑娛樂活動,寒暑假冬夏令營活動等。
不僅如此,有了這樣的場所,還可以為城里孩子提供農事研學旅行活動,讓城里的孩子更好地了解農村。田園里有了城里孩子的參加,可以增加城鄉溝通,互動互學,豐富活動內容,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時,做好這樣的活動,對新農村的建設和振興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一處好的農藝園就是一個小公園,有花草園林,有荷塘溝渠,有瓜菜蔬果,有鳥語花香,有文體娛樂,有科技種養,有特色文化,有觀光旅游……這就是綠水青山。這不僅是孩子們教育體驗的樂園,更將是大家休閑觀光的場所。它具有普及應用的良好前景,關系到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未來。


課題組針對新的情況,就廣大農村中小學生開展以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為主要實施對象的實踐研學活動,和面向全省的推廣應用工作。不斷拓展活動內容,完善課程資源,辦出具有各種不同地域特色的農藝田園,以更好地讓孩子們了解農村,了解農業,了解家鄉的歷史,了解家鄉的文化和父母的勞作,以及未來家鄉農業的發展方向。讓他們學習操作簡單的農業種養技術,接觸家鄉身邊的人和事,接地氣,接人氣,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實踐活動,向父母學習生產技術。我們還組織各鄉村中小學創造條件建設校外農藝田園,編寫教學案例,交流教學活動經驗,推出典型案例,總結成功的創設培育“教育田園”經驗。樹立優秀田園典型,把好的典型推廣到全縣,上升到縣區研學基地,為將來開展更廣泛的研學旅游營地打下基礎。也為將來有更多的城里孩子走進農村、體驗農事奠定基礎。
最具特色的是,我們把農耕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做出了新教程。北大荒精神、工匠精神、抗聯精神是家鄉農耕文化的精髓,在基地的展覽館里展出的歷史物件記錄了我們的前人建設家鄉保衛家鄉的歷史。在饑荒的歲月里,生活在南方的人們為了有地種有飯吃,逃荒來到北大荒,是這片肥沃的土地給了他們生存的機會。最原始的耕種方式,木犁、鐮刀、牛車、鐵鎬、糞筐……記錄了北大荒勞動人民的生活歷史。
我們根據展館收集的物件開發了耕種文化、紡繩文化、木工文化、鐵工文化、石器文化、鼓風文化、酒文化、計量文化、鞋文化、抗聯文化、鎖文化、錢幣文化、春節文化等課程內容。每一類課程都有觀察,有對比,有體驗。讓孩子們了解每種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當孩子們穿上草鞋、搖起風車、搖起紡繩車、提起木犁的那一刻,生活是多么的現實,我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勞動,是勞動創造了一切,是智慧改變著生活。從拉風匣到搖風車再到電風車;從穿草鞋到穿兀拉鞋再到穿膠鞋;從木犁到鐵犁再到拖拉機。生產技術的進步讓生產者更省力,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歷史在進步,近年來農業的發展變化更大,過去我們一個人只能種十幾畝地,現在一個人能種百畝千畝地;過去一畝地只能產百斤糧,現在可產千斤糧食。農業科技是關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孩子們對農業有了新的認知,對學習農業科技有了新的體驗。在種植園里,他們認真學習技術,嫁接果木,種植大棚蔬菜,參觀農田,養畜禽,孩子們對家鄉的農業和發生在身邊的事有了新的認識。正如陶行知所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就要有適合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生活,會生活,將來創造更好的生活。
兩年來,我縣有后三鄉、衛星鎮、先鋒鎮、望奎鎮等鄉鎮學校開展了課題應用探索,全國各地也有前來咨詢和學習應用探索的學校。有的學校建起了農藝園,有的學校建設了氣象站,有的學校建設了民風民俗展館等。我們的成果正在被大家開發利用,雖然有的只是部分應用,但已經初顯成效。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創建具有地域鄉土氣息的綜合性田園基地。一園多能,把文化、歷史、地理、自然、生物、環保、農技、氣象、文體、心理健康、閱讀、創作、勞技、科普、藝術、美育、娛樂等多種功能匯集在一園中,辦好一園,帶動一方。這是為適應當下農村現狀,更好服務農村鄉鎮中小學實踐教學而采取的創新集約高效之舉措。我們面臨的難點是缺少資金和政策的支持。農村鄉鎮中小學教學經費有限,沒有專項的款項支持,國家只是提倡建設校外活動場所。我縣只有幾個鄉村學校開展了此類田園的建設和教研探索,雖說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數是由個人或企業捐助建設的,還不夠完善。
我們正在本地區力推在新農村振興建設中納入“教育田園”建設,作為新農村環境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綜合性工程。因為這樣的“教育田園”完全可以接軌休閑娛樂公園,成為一鄉一品的人居工程。最后達到的目標是每一個農村鄉鎮都建設一個集農業田園和農村公園于一體的綜合體,一園多能,讓它成為新農村的風景,成為農村的青少年兒童和民眾享受科普實踐娛樂和文化教育的平臺。
青少年校外科普實踐教學研究在我縣開展起步較早,農村鄉鎮綜合實踐教學和科研更是走在全省前列。我們在探索鄉村的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蓮花鎮中小學“青少年校外科普綜合實驗基地建設”課題研究2018 年獲全國基礎教育成果獎國家級二等獎,省級一等獎。我們將在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基礎上,更進一步完善創新思路,制定更科學的研究計劃,開展新課題持續性研究。我們開展了農村田園校外綜合實踐活動,把留守兒童的德育、勞動教育、科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教育與冬夏令營活動融為一體。同時,與“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 ”“城鄉研學旅行活動”“五老牽手紅領巾,共圓美麗中國夢”“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美麗鄉村創建”和“精準扶貧”等活動相結合,探索出一條符合農村特點的綜合實踐教學新路徑。
在項目條件選定和活動開展方面,我們推薦建設農藝園區、養殖園區、民風民俗館、氣象站、圖書屋、科考站、保護區、娛樂區、冰雪場等設施。選擇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林有鳥、有多種野生動物植物的環境。開展以農業氣象、環保、自然科學、民風民俗、勞技、德育、采集標本、觀察動植物、科考、觀測、攝影、游戲、比賽等為主題的活動。活動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生活、傳承家鄉文化、慈善公益、學科學用科學、熱愛勞動等方面的興趣和能力為目的。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的歷史,了解科技的進步,繼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抗聯精神和工匠精神。
目前,我們的課題經驗正在不斷完善,活動也在不斷開展。近年來本課題輻射和帶動了周邊鄉鎮和城市的青少年,讓他們了解農村,給他們帶來快樂。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農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的教育一定會得到重視,會有更多的人關心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學實踐教育也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